秦印對古代印章發展史的影響,秦印印面的多樣性與界格

以陝西關中為腹地的秦國,戰國之時是東方六國全力對抗的敵人,地處六國之西。它崛起西周故地,文字亦上承西周金文,規範整飭,結體方正,方筆多,圓筆少。戰國秦璽與六國古璽迥然不同。但秦立國於春秋之初,其在戰國(公元前475—前221年)的歷史也有250餘年,而且建立秦朝不過15年。秦朝的印風完全是戰國秦印風的延續,區分十分困難。故傳統所論秦印往往包括戰國秦和秦代甚至部分西漢初界格印章。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橫掃六合,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同時他把戰國之時秦國業已成熟的璽印再加以規範制度化,隨着秦軍戰車的推進,普及到全國每個角落,原六國字體形式各異的璽印製度因之廢除。15年後,秦朝因暴政招致速亡,但它在歷史一瞬中為中國古代璽印構築的框架卻成為永恆。100年前,晚清傑出改革家、思想家譚嗣同披覽中國歷代興亡,慨嘆:“(中國)兩千年之政。秦政也!”我們回顧一部中國印章史,似也會得出相似的結論。那麼秦印對中國古代印史的影響主要有哪些呢?

首先,秦始皇把戰國之時使用最普遍的一般印章自名“璽”變成帝王專利,群下莫敢用。

其次,隨着中央三公九卿制和地方郡縣制架構的確立,與之匹配的一整套官印製度隨之完善推廣。不同官職用印,印章的質地、穿系印章的印綬顏色也不同。除皇帝用“赤綬玉璽”外,百官印綬從高到低分別以紫、青、黑、黃四色為別。質地也有金、銀、銅質之分,等級森嚴。官印由少府屬官“符節令丞”掌管頒發,私刻和盜用官印都要受到嚴厲懲罰。

第三,戰國之時,西土的秦系文字與東土的六國文字區別很大。秦國文字上承西周金文,結體較為方簡樸實。特別是民間流行的篆書已與小篆頗為近似。如1975年,湖北江陵鳳凰山70號秦墓出土的兩方玉質“泠賢”私印,一方用正體小篆,一方用俗體隸書。此墓時代為戰國秦昭襄王時期(公元前307—前251年),或稍晚。二璽為戰國秦印無疑。到秦始皇統一六國,命李斯將戰國秦文字再行刪簡規範,正式創立小篆,並廢除各行其政的六國文字。在印章上,吸取小篆結構,融會隸書平疊特點,創用“摹印”體。這種文字平直方正,易於根據印面大小以及相配文字的繁簡,增加或減少筆畫。用於治印,既顯得整齊秩序,又易於刊刻。秦摹印篆對以後兩千年的璽印用字產生了深刻影響。漢印文字只是在印面上不用了秦印的界格,隋唐以後的九疊文還是以秦印文字的基本構架,而將一些筆畫增加盤曲以添滿印面。明清以降,“印宗秦漢”成為印壇復興的號角,根本原因還是基於摹印篆平直方正、易於增減的兩大優點。這兩大優點,既利於學習操作(治印),前者也契合於中華民族深層的審美旨趣。

從印面尺寸上講,秦官印改變了戰國六國公璽大小不一的局面。基本分為兩種:一種為方形,邊長在2.2厘米左右,即秦制一寸,如“宜陽津印”。其中許多印面高略大於寬,如“法丘左尉”(圖1),寬2.3厘米,高2.4厘米。第二種為長方形,印面大小為方形印的一半,即高2.3厘米左右,寬1.2—1.3厘米,故稱“半通印”,多為較低官吏所用,如“邦侯”印(圖2)。秦印印面分割的一大特點是大多數採用田字格或日字格,此風延及西漢初年。印文排列尚未固定,以四字印為例,以為多,如“右司空印”(圖3);另外還有,如前舉“法丘左尉”(圖1);,如“宜陽津印”;==,如“南宮尚浴”(圖4),此類少見。秦官印印台一般在0.3—0.6厘米之間,較漢官印為薄。

秦陰文印文字以鑿刻為主,罕見鑄印。由於文字形成方式的不同,它與漢鑄印的渾穆雍容厚重比起來,更多了一些天真、稚拙、峻利。篆法方圓相濟,線條頗有彈性。

秦私印形式多樣,印面有正方形、長方形、圓形、橢圓形等。如“郭顛”(圖5)、“息家印”(圖6)等。秦印多為陰文,但也有少量陽文,如“趙高”(圖7)、“若思”(圖8)等。秦陽文私印多為鑿制,天真歪倒,稚拙可喜。

秦詞語印,除印文風格與同期公私印相類外,文字多與敬業修身有關。如“敬事”、“思言敬事”、“日敬毋治(怠)”、“忠仁思士”、“高志”、“宜士和眾”(圖9)等,與漢代詞語印多趨向追官逐利、祈福致祥內容有所不同。

前面說過秦印印面分割的一大特點是大多數印採用田字格或日字格,此風延及西漢初年,以後遂成絕響。這一特徵是我們鑒定當時印章的一個重要指標。如林樹臣《璽印集林》著錄有“陽平君印”(圖10)。從風格上看接近秦印風格,秦代封君也較常見,或以封地為號,如華陰、涇陽;或為特立之號,如剛成、武信。但此印擬秦印而又失之草率簡陋,加之秦這類印絕大部分都施田格,如秦“昌武君印”(圖11)。此印只施邊欄,不合時制,當為偽印。


erweima_wbz 篆刻小站 ...

學習交流微信號:wenbaozhai365

發表回復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