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代穿空正方青銅六面印,徐楀,集不同功能用印於一體

白記、徐道翼、徐楀、臣楀、徐楀言事、徐楀白箋共計六面印文。印面縱、橫2.1厘米,通高3.3厘米,質料青銅。印面均為正方形,頂端為方柱形印鈕,有穿空。印文鑿刻細白文,觀察印文結構特徵,個別印面文字有“上緊下松”的感覺,如“徐道翼”“臣楀”兩個印面,這類文字稱為“懸針篆”,在資料中所見,晉代六面印皆使用這種篆體字,其印文特徵典型。

印文分別見有:“白記”,白,意為稟告,表白陳述。記,是印的一種別稱,早在漢代就已出現,魏晉至唐宋以後,在官私印中普遍使用。“臣楀”,臣,舊時泛指官吏對君主的自稱,如“臣×”之類稱謂在漢代私印中多見。“徐楀白箋”,徐,姓氏。白箋,是對上或尊長者的書札。“徐道翼”,姓氏與字,兼稱。“徐楀言事”,徐楀,姓名。言事,是對君主談論政事或進諫。此六面印包括姓名、字,以及幾種不同稱謂的習語組合而成。古人取的名字是有名有字,通常名是一個字,字是兩個字,一般字是用來解釋名的。此六面印中“徐楀”,“楀”是其名;“徐道翼”之“道翼”,則是他的字。

王獻堂在《五鐙精舍印話》:“漢有臣字,類為兩面印,或套印六面印。臣下列只為名,不加姓氏,無姓則人不能曉,故別有一面,具體姓名全文。”又“漢代簡牘之封鈐印所在,時有數處,所謂兩封三封四封五封,每一封處,有一封泥,泥各鈐印,印文或不同,殆凡鈐臣字者,必於另一處鈐姓名文印,兩印對參,全文可得,兩面、六面套印之用,或即因此。”這裡王獻堂解釋了關於兩面、六面印的用法。

自戰國以來,傳世就有五面小璽(頂端一面為印鈕),其形制如同六面印。其後續發展到漢代,多見以複合印、穿帶印、子母套印,等等,一般是二至三個、四個印面,到晉代可以說將一個方柱形體的六個方位都鑄刻成印面,集不同文字、功能於一體。縱觀多面印的發展,歷代所見都是屬於私印範疇。晉代六面印形制典型,集臣印、姓名印以及不同功能專用印於一體,發展到極致。

據資料記載,北京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天津博物館等均有同類型藏品。而且此類型六面印形制統一,印文的組合方式基本相同,說明六面印應為晉代出現的一種標準印式,據印文分析應屬文職官吏所使用。六面印多出現在江浙地區,而西北、東北地區卻極少見到,其流傳與使用範圍有明顯的地域性。


erweima_wbz 篆刻小站 ...

學習交流微信號:wenbaozhai365

發表回復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