钮雕是专指印章上部印钮的雕刻,起装饰印章作用。其雕法居于“圆雕”的范畴,有其丰富的立体感。但它另有特点:一是物像小,限于印章的规模。二是不表现物像的下方;这是与“圆雕”最大的异点。“圆雕”从各个方位表现物像,而钮雕就差“下方位”。“下方位”被印章的方柱所替代。此外钮雕的内容多是动物,特别是古代传说中的动物,显得古雅不凡,如:螭、狮、龙、凤、虎、辟邪、饕餮、麒麟、驼、鳌、龟、熊、蝙蝠等,因此称“兽钮”.
印石雕钮题材的发展和变化
钮雕的历史始于周代,其时简单,浑朴,甚至只钻一个孔,称“印鼻子”,用来穿绳系结,便于携带。以后文人和雕刻师把“印鼻子”改造成“钮”。古代的印章属达官贵族专用,按级别分玉玺、金印、银印、铜印;所刻的印钮也按级别有所不同。如皇帝用的玉玺,螭虎钮,皇后用的金玺,也是螭虎钮,诸侯王公用的金玺,驼钮,皇太子、列侯、丞相、太尉、三公、左右将军用的金印,龟钮,食二千石的官用银印,龟钮,食二百石以上的官用铜印,象钮。古代印章多为金属所制,雕钮不容易。据考,石印的历史始于秦汉,如五六十年代在湖南长沙一带就出土有40余枚西汉滑石印,多鼻钮、台钮、桥钮及龟钮,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但元代王冕以花乳石作印章石后,文人雅士才开始用石印,更重视石钮的艺术。明代思想家李贽就有两枚印章,刻有单狮钮。现代印章刻钮之风尤甚。凡较优质的寿山石章,几乎每章必刻钮。刻钮之后就特别有欣赏和收藏价值。
印钮与印石的交界面为印台。印台有平台和自然台。有雕边和没有雕边之分。平台一定要把台铲平。所谓“边”,即在台下印石面的上方四周。常见雕边花纹有断纹、双不断纹、龙形纹、水波纹等10余种。在技术上要求线条直,地底平。自然台就是自然形,把钮头刻在上面。有的钮头之外,再在石的四面作围堵,雕镂龙凤图形。
战国、两汉时期的印钮题材已十分丰富,在动物、人物及建筑三类常见的钮式中,表现现实动物的题材最多,造型风格以写实为主。同时,如青铜器纹饰的形成一样,“真实地想象”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的动物形象也开始出现,如螭钮、龙钮等,这一传统,在汉以后的历代帝王玺印上持续地保持着。
▲西汉螭虎钮玉玺
石章的使用是推动印钮雕刻艺术发展的重要契机,使印章的装饰风格与题材呈现生机勃勃的气象。动物题材仍然是明清印钮的重要主题,各种“神兽”的人文动物不断衍生,与中国古代社会的禁忌心理有关。这些神兽由不同动物的特征组合变形而成,有的是战国以来的传统类型,早期神秘威严的形象已经虚化,而转向祈祝吉祥的寓意,或者完全是以其艺术造型引起视觉愉悦,而对其象征意义的关注趋于淡化。此期的神话动物题材有麒麟、天禄、辟邪、螭、龙、凤等,明清时期流行另一类动物题材是围绕吉祥语义,以谐音为依据进行设计创作。如“童子洁象”,谐音“吉祥”,“三阳(羊)开泰”,寄托阴消阳长之吉象,又如“蝙蝠”,“蝠”与“福”同音,迎合“讨口彩”的民俗。
清代的印钮中出现了花果、植物一类的题材,同时,现实的动物题材范围也不断扩大,表达生活情趣和艺术本身的感染力已是创作的主旨。十二生肖是大众化的动物题材。神话人物是明清石章中的新主题,如罗汉、寿星、童子、刘海戏蟾等。瓦钮、桥钮、鼻钮、龟钮等保持朴素、典雅格调的仿古钮式在明清时期也很流行。
明清印钮雕刻继承了战国两汉时期圆雕、透雕技法的传统,动物和人物的造型构思巧妙,生动传神。此期的雕刻技法发展充分,繁缛缜密的风格臻于极致,刀法不尚露锋,线条流畅,透露了华美、精致的时代风气。
明清印章在整体美化上具有新的形式创造,印章装饰由印钮延伸到印体,是石章时代艺术装饰观念质的突破。博古纹样的装饰,表现的是一种淡雅含蓄的趣味,商周青铜器上常见的云纹、回纹、夔纹、兽面纹等都被引入印章的装饰形式之中,雕刻技法则相应地采用浅浮雕或者线刻,线条流畅繁密。
山水题材进入石章装饰是清代雕刻艺术与文人画相结合的创意,作品中有时会引入人物或神话故事情节。到了晚清,在浮雕基础上发展了一种浅浮雕——“薄意”的形式,“薄意”技法入石轻浅,讲究线条的简练、浑脱,重在画意的表达。明清石章印钮与印体装饰是石雕艺术家的杰出创造。除了宫廷匠师与玉雕、牙雕、竹木雕艺人的参与外,在福建寿山、浙江青田都随着石章的加工制作出现了专业从事印钮雕刻的名工。
加微信获取:wenbaozhai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