濯古来新,槐荫层晖庐藏来楚生篆刻名品赏,陈灿峰撰文

上世纪五十年代,随着齐白石的去世,中国印坛顿时进入了群龙无首的局面;一大批民国时期早已成名的印人此时虽仍处于盛年之际,但在社会剧变的时代,对于艺术的探索往往为现实的沉重所拖累,在日常生活甚至生命安全都难以得到基本保障的岁月里,中国印坛固然得以借助政治的需求保持某种程度的活力,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未能出现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大家也是不争的事实。从艺术史的角度来看,传统印学在历经明清数百年的快速发展之后,至民国时期当然也称得上名家辈出、百花齐放,只是在新的时代里,艺术的审美已然悄然发生变化,关于刀法解放、印面视觉乃至篆刻艺术的使命,都产生了新的需求与变化,印学理念的转换已势在必行。就如同历史有时只是循环往复而并非一路向前,艺术的一点点进展常常也要费尽几代人的时间,再加上特殊时期社会环境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艺术大家的缺席似乎也可理解为历史发展的必然阶段。

一九七五年,当七十二岁的来楚生在凄苦困顿中去世,可能当时并没多少人能预料到,他那看起来倔强孤高的篆刻艺术居然能在此后的漫长岁月中显示出令人惊讶的强大生命力。跟很多同时期著名印人一样,来楚生的艺术生涯其实开始得很早,在1935年《东南日报》的副刊《金石书画》第26期上刊登了一份他的绘画篆刻润例,其中显示:

绘画整张三尺二十四元,每增一尺递加银四元,立轴视整张例八折,屏条每条视整张六折,卷册每尺方八元,扇面六元。篆刻石章每字一元,牙二元,铜四元,晶玉八元。

来楚生(1903-1975)

这份润例的代订者为王一亭、诸闻韵、潘天寿、樊羲臣四人,都是当时文艺界颇具影响力的人物,此时来楚生33岁,在艺术方面似乎早已具备全面的能力,篆刻则无论是石、牙、铜还是晶玉等材质都很在行。而从来楚生传世不多的一些早年作品来看,他有过学浙派、皖派的过程,在当时走的还是纯正的明清古典印风一路。

来楚生篆刻作品出版物一览

如今,当我们站在二十一世纪的路上,从古典印风、流行印风、当代印风等多种印学思潮的交织并行中回望上世纪七十年代,会发现在一片茫茫之中,来楚生竟然就是那个中国印学从古典印风向现代印风转变过程中最卓越的开拓者之一:纵观其一生篆刻艺术的发展,对秦汉古玺印的追溯、对明清流派印的精熟、对图像印风格的探索以及对刀法、章法、篆法的个性化阐释,都堪称“二十世纪继吴昌硕之后卓立印坛的艺术大家”(吴颐人语)。

Lot 4454 来楚生刻 “八仙”青田石双面肖形印一对

印文:1、李铁拐 蓝采和,何仙姑 韩湘子(肖形)。2、曹国舅 吕洞宾,汉钟离 张果老。
边款:1、仿汉画像制八仙图,然犀。王哲言属为亡父母造像一区,甲午楚生。2、仿汉砖造像,楚。公元一九五四年十一月。来楚生于然犀室。
出版:1、《耐耕草堂藏安处楼印集》,王哲言辑,1970年钤印本。2、《来楚生篆刻艺术》P267-268,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1987年。3、《来楚生印存》上册,P44-45,上海三联书店出版,2001年。4、《来楚生篆刻秘法》P235-236,日本二玄社刊行,2002年。5、《来楚生篆刻述真》P113,东华大学出版社出版,2004年。6、《来楚生书画篆刻》,童衍方、徐尧林编,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2009年。7、《海派代表家系列作品集·来楚生》P31-32,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2019年。8、《来楚生篆刻赏析100例》P189,李刚田编,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2020年。
尺寸:3.7×3.7×8.1 cm×2

Lot 4455 来楚生刻 “释迦牟尼佛”青田石印章

印文:释迦牟尼佛(肖形)
边款: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卅八年六月凫作。
出版:1、《耐耕草堂藏安处楼印集》,王哲言辑,1970年钤印本。2、《来楚生篆刻艺术》P276,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1987年。3、《来楚生印存》P30,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1985年。4、《中国历代印风系列·齐白石丁二仲经亨颐简经纶来楚生印风》P212,重庆出版社出版,1999年。5、《来楚生印存》上册,P26,上海三联书店出版,2001年。6、《来楚生篆刻秘法》P238,日本二玄社刊行,2002年。7、《来楚生篆刻述真》P117,东华大学出版社出版,2004年。8、《海派代表家系列作品集·来楚生》P22,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2019年。9、《来楚生篆刻赏析100例》P149,李刚田编,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2020年。
尺寸:4.9×3.8×3.8 cm

Lot 4436 来楚生刻 “槐荫层晖庐图”青田石肖形印章

印文:槐荫层晖庐图(肖形)
边款:槐荫层晖图,哲言属作,癸巳仲冬来楚生并记。
出版:1、《耐耕草堂藏安处楼印集》,王哲言辑,1970年钤印本。2、《来楚生篆刻艺术》P263,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1987年。3、《来楚生印存》上册,P88,上海三联书店出版,2001年。4、《来楚生篆刻秘法》P234,日本二玄社刊行,2002年。5、《来楚生篆刻述真》P111,东华大学出版社出版,2004年。
尺寸:7×3×3 cm

Lot 4440 来楚生刻 “前人种树后人乘凉”青田石肖形印章

印文:前人种树后人乘凉(肖形)
边款:古文从口之字每或从心从言,或谓誓与祈哲古均相通,楚生并记。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楚改作。
出版:1、《耐耕草堂藏安处楼印集》,王哲言辑,1970年钤印本。2、《来楚生篆刻艺术》P262,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1987年。3、《来楚生印存》上册,P94,上海三联书店出版,2001年。4、《来楚生篆刻秘法》P234,日本二玄社刊行,2002年。5、《来楚生篆刻述真》P112,东华大学出版社出版,2004年。
尺寸:3.9×3.9×8.6 cm

其实早在1973年钱君匋就通过集拓《然犀室印存》的题辞,对来楚生篆刻艺术的取法、转变及地位做出过精要而透彻的评价,那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能独立称雄于印坛者,唯楚生一人而已”,可算对来楚生印坛地位最早、也是最终的认定。但是,虽然有来自杰出同行的如此推许,生前不善言辞、不擅交际的来楚生其实很难获得当时人普遍的关注与准确的认可;时至今日,由于推广的相对有限以及时代风气的眼花缭乱,对其篆刻艺术的研究也远远谈不上深入全面。故而时人对于来楚生艺术历史地位的了解,除了肖形印以外,甚至都远不如富有故事性的邓散木、陈巨来等人,这不能不说是很大的遗憾!以当今篆刻艺术由于过度强调视觉效果而可能滑向粗俗荒率的危险而言,陈巨来高雅精致一路的元朱文当然是一味舒服的药剂,但若以篆刻艺术发展的可能性、开放性以及所呈现的金石魅力来衡量,则来楚生实际上可能是最被忽略的那扇无上法门。

Lot 4441 来楚生刻 “长袖舞图”青田石肖形印章

印文:长袖舞图(肖形)
边款:长袖舞图,楚。
出版:1、《耐耕草堂藏安处楼印集》,王哲言辑,1970年钤印本。2、《来楚生篆刻艺术》P236,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1987年。3、《来楚生篆刻秘法》P223,日本二玄社刊行,2002年。4、《来楚生篆刻述真》P112,东华大学出版社出版,2004年。
尺寸:4.2×3.7×3.7 cm

Lot 4444 来楚生刻 “畜牧图”青田石肖形印章

印文:畜牧图(肖形)
边款:人类劳动工具渐次改进,野兽猎获较多,如山羊等小动物,有时不尽充饥,便留下喂养,就是后来牧畜之始。然犀。
出版:1、《耐耕草堂藏安处楼印集》,王哲言辑,1970年钤印本。2、《来楚生篆刻艺术》P265,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1987年。3、《来楚生印存》上册,P84,上海三联书店出版,2001年。4、《来楚生篆刻秘法》P235,日本二玄社刊行,2002年。5、《来楚生篆刻述真》P112,东华大学出版社出版,2004年。
尺寸:4.3×4.2×5.6 cm

依钱君匋所言,来楚生的变法在七十岁前后,这与他的学生张用博后来的论述符合,事实上,自经历过上世纪文化社会动荡的六七十年代,来楚生于生命最后时光的暮年奋进也正造就了他篆刻艺术最为巅峰的时期,而这几年中的绝大部分作品,都是在吴中收藏家王哲言的请求之下所精心创作的。虽然这所谓的“请求”对于晚年清贫的来楚生而言实际上有着相当大的“赞助”寓意,但从后来出版的来楚生印谱中可以看出,除了他的自用印外,后来人对于来楚生篆刻艺术的深刻印象以及研究材料,基本就来自王氏槐荫层晖室所藏的这一百多方印章,故将这批印章视为来氏生平至诚、至精、至重之品是毫无疑问的。

Lot 4438 来楚生刻 “哲言如愿·王哲言”广东绿石兽钮肖形印一对

印文:1、哲言如愿(佛像肖形)。2、王哲言。(虎肖形)
边款:1、萧山来楚生沐手敬造,时庚寅人日。2、肖形为哲言先生制,庚寅春上,楚生。
出版:1、《耐耕草堂藏安处楼印集》,王哲言辑,1970年钤印本。2、《来楚生篆刻艺术》P242,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1987年。3、《来楚生篆刻秘法》P225,日本二玄社刊行,2002年。4、《来楚生篆刻述真》P110,东华大学出版社出版,2004年。
尺寸:3.7×3.7×5.8 cm×2

Lot 4439 来楚生刻 “王氏阖潭欢喜”青田石肖形印

印文:王氏阖潭欢喜(肖形)
边款:王氏耐耕草堂阖家欢乐图。壬辰孟秋七月廿又三日五儿大慧降生,吾夫妇中年得子,自深喜慰,每于读书余暇有来抱持,祖母年余大耋,得见曾孙,尤觉愉快,遍插茱萸多一人,适与坡翁语相反,因制是图志庆,壬辰仲秋哲言属图并记。楚生。
耐耕草堂生辰表;祖母陆氏,同治辛未八月初十酉时生。王寿坤民国甲寅又五月廿六卯时生。妻施雪珍民国壬戌又五月廿九午时生。长女桂芬民国己卯八月初九子时生。次女菊芬民国壬午九月十二子时生。三女芸芸民国丙戌十一月初七辰时生。季女苇苇公元一九五零〇年七月二十辰时生。五男大慧公元一九五二年七月廿三辰时生。哲言又属楚生勒石。
出版:1、《耐耕草堂藏安处楼印集》,王哲言辑,1970年钤印本。2、《来楚生篆刻艺术》P255,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1987年。3、《来楚生印存》上册,P35,上海三联书店出版,2001年。4、《来楚生篆刻秘法》P231,日本二玄社刊行,2002年。5、《来楚生篆刻述真》P110,东华大学出版社出版,2004年。”
尺寸:4.8×4.8×9.8 cm

槐荫层晖庐王哲言先生(1914-2009)

王哲言先生不仅为吴中著名的篆刻、印谱收藏大家,本身亦曾亲炙过萧蜕庵、邓散木、钱痩铁、黄葆戉、李健、朱其石、王师子、庞士龙等近代金石名人,故深谙篆刻艺术之精髓。他曾在自述学印之路的文章中提到过,其与来楚生相识于建国后,后来为了纪念已故的祖父母与父母,萌生了制作一部《槐荫层晖庐印存》的想法;出于对来楚生肖形印及刀法的欣赏,才有了请他集中创作这一百多方印的举动。基于这样的缘由,这批印章除了王哲言自用印之外,其余几乎都与王氏祖父母、父母、子女有关,并且多于边款上记录生辰生平,可以视之为印章上的“王氏家庭史”。在这其中,各类肖形印就占据了一半还多,是来楚生肖形印中最具艺术价值与代表性的一批作品。

Lot 4453 来楚生刻 “沙罗双树·佛塔”寿山石肖形印一对

印文:1、虎丘王哲言瑾为亡父母造舍利佛塔(佛像肖形)。2、哲言父母坐婆娑罗林中(佛像肖形)。
边款:1、舍利佛塔为哲言亡父母建,愿逝者托生妙境,恒去善居,一切有形,同成正觉,负道人并记。2、为哲言仿魏造像,一九五二年,来楚生。
出版:1、《耐耕草堂藏安处楼印集》,王哲言辑,1970年钤印本。2、《来楚生篆刻艺术》P262、282,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1987年。3、《来楚生印存》上册,P43、91,上海三联书店出版,2001年。4、《来楚生篆刻秘法》P234、241,日本二玄社刊行,2002年。5、《来楚生篆刻述真》P112、120,东华大学出版社出版,2004年。
尺寸:3.4×3.4×10.9 cm×2

Lot 4456 来楚生刻 “文殊菩萨”青田石兽钮肖形印章

印文:文殊菩萨(肖形)
边款:公元一九五二年来楚生作。
出版:1、《耐耕草堂藏安处楼印集》,王哲言辑,1970年钤印本。2、《来楚生篆刻艺术》P285,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1987年。3、《来楚生印存》上册,P59,上海三联书店出版,2001年。4、《来楚生篆刻秘法》P242,日本二玄社刊行,2002年。5、《来楚生篆刻述真》P120,东华大学出版社出版,2004年。”
尺寸:4.8×4.8×9.7 cm

来楚生对于肖形印的探索起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刚开始为拟古的生肖印,后来也开始尝试创作佛像印;其成熟期则在1949年之后,从生肖、动物、佛像拓展至各类历史故事画像,生肖则从单一生肖一印拓展至多种生肖一印,并且在图案与文字的结合方式上也愈加丰富多变。佛像则有不同体态、造型的佛陀、观音、力士、仙人及相关组合,而其自称为“成语故事印”的历史故事画像,则更是来氏在肖形印上的独特创意。其取法来源相当广泛,包括秦汉瓦当、印章、石刻、画像砖,魏晋时期造像、经幢以及敦煌飞天乃至后来的民间造型艺术等;所刻内容无论简约或繁复,均是造型凝练,用刀古拙,虽舍去细节的雕琢,然在人物身型比例、手足部肌肉线条、动物运动形态的展现上,却又生气远出,精神力十足,展现出令人惊叹的造型提炼能力。因此,若从内容与手段的多样性上来看,传统的“肖形印”概念似乎并不足以概括来楚生在这方面的创作,称之为“肖形图像印”或许更为贴切。

Lot 4450 来楚生刻 “群佛诵经”青田石印章”

印文:群佛诵经(肖形)
边款:1、王寿坤为先祖父元正公,先祖母陆太孺人造佛一铺,愿仗佛力引登乐土,一切因缘眷属有生之类普同斯福,来楚生刻。2、慈阴山房主人王子寿坤属仿魏造像,为大意拟之,癸巳楚生又记。
出版:《耐耕草堂藏安处楼印集》,王哲言辑,1970年钤印本。
尺寸:7×3.1×3.1 cm

Lot 4443 来楚生刻 “北魏车马图”青田石肖形印章

印文:北魏车马图(肖形)
边款:癸巳伏日,来楚生仿北魏造像。
出版:1、《耐耕草堂藏安处楼印集》,王哲言辑,1970年钤印本。2、《来楚生篆刻艺术》P264,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1987年。3、《中国历代印风系列·齐白石丁二仲经亨颐简经纶来楚生印风》P212,重庆出版社出版,1999年。4、《近现代篆刻名家精品选—来楚生印集》P10,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出版,2000年。5、《来楚生印存》上册,P62,上海三联书店出版,2001年。6、《来楚生篆刻秘法》P235,日本二玄社刊行,2002年。7、《来楚生篆刻述真》P113,东华大学出版社出版,2004年。8、《来楚生书画篆刻》,童衍方、徐尧林编,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2009年。9、《来楚生篆刻赏析100例》P187,李刚田编,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2020年。
尺寸:5.3×3.3×3.3 cm

Lot 4432 来楚生刻 “金刚力士”寿山石兽钮肖形印章

印文:金刚力士(肖形)
边款:第七十二,庚寅冬夜,佛弟子来楚生沐手篝灯为金刚力士造像。
出版:1、《耐耕草堂藏安处楼印集》,王哲言辑,1970年钤印本。2、《来楚生篆刻艺术》P281,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1987年。3、《来楚生印存》上册,P56,上海三联书店出版,2001年。4、《来楚生篆刻秘法》P240,日本二玄社刊行,2002年。5、《来楚生篆刻述真》P120,东华大学出版社出版,2004年。
尺寸:4.5×1.9×6.3 cm

Lot 4451 来楚生刻 “驯兽·伏虎”寿山芙蓉石羊钮肖形印一对

印文:1、驯兽图(肖形)。2、伏虎图(肖形)。
边款:1、癸巳巧月,楚生仿汉。2、拟汉造像,来楚生。
出版:1、《耐耕草堂藏安处楼印集》,王哲言辑,1970年钤印本。2、《来楚生篆刻艺术》P261、280,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1987年。3、《来楚生印存》上册,P24、73,上海三联书店出版,2001年。4、《来楚生篆刻秘法》P234、240,日本二玄社刊行,2002年。5、《来楚生篆刻述真》P111、119,东华大学出版社出版,2004年。”
尺寸:3.1×3.1×5.9 cm×2

由于这些肖形图像印多为王哲言及其家人所作,画面内容或为王氏家族人生肖,或为祈福佛造像,边款形式上也颇为用心,阳文、阴文,篆书、魏碑、行书、草书都有,并且亦常于边款上再刻佛像图案,可谓用心之至。其印面之经营,简约者朴茂天然如历经千年岁月的古人之作,繁复者精微又不失古意,将点线位置、块面搭配组织得井井有条,画面看似自在从容,实则精心设计,而最终又归于浑化无迹,让人感觉无需再多一分,也不能减去哪怕一点,因此既有秦汉魏晋以来造像艺术的苍浑古穆,又有篆刻艺术独有的小中见大、粗中见细、细中得力、虚实相生之美——总而言之,其成功处不在以小小印面一味摹刻古典造型与图式,而是从历代造型与金石艺术资料中汲取精髓,并以篆刻之特有刀法结合印面之章法进行创造性探索,将肖形图像印发展成真正符合篆刻艺术要求的、能与文字印并驾齐驱的一种具有金石趣味与艺术魅力的独立种类。

Lot 4449 来楚生刻 “释迦如来座像”寿山芙蓉石兽钮肖形印章

印文:释迦如来座像(肖形)
边款:1、王哲言为先祖父祖母暨先父先母造佛一铺,愿逝者咸登极乐,存着永寿康宁,公元一九五零年八月榖旦。2、先祖父讳元正,生同治元年三月十五日,卒宣统元年四月廿八日,享寿四十有八。祖母陆氏生同质十年八月初十,寿登大耋,现尚健存。先父讳继善,生光绪十七年七月初八,卒民国五年四月廿八,享寿二十有六。先母王氏生光绪十五年十月初一,卒民国廿二年五月廿四,享寿四十有五。吾家世居姑苏虎丘,莳花为业,生活清苦,且以先祖父早故,家计赖祖母先母艰辛维持,仰念鞠育宏恩,敬造佛像一铺,附以略历,暨两代忌日生辰,藉资纪念云尔,孙:哲言记,来楚生刻。
出版:1、《耐耕草堂藏安处楼印集》,王哲言辑,1970年钤印本。2、《来楚生篆刻艺术》P276,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1987年。3、《来楚生印存》上册,P14,上海三联书店出版,2001年。4、《来楚生篆刻秘法》P238,日本二玄社刊行,2002年。5、《来楚生篆刻述真》P120,东华大学出版社出版,2004年。”
尺寸:4.1×4×9.3 cm

文字印方面,这也是一批最能体现来楚生篆刻艺术成就的作品。来楚生成熟时期的篆刻趣味乃从古玺印与秦汉印得之,这是人所共知的,然而如果只是仅仅强调这一面,实际又显得以偏概全,不足以说明来楚生篆刻的全面性。如前所述,来氏早年篆刻学浙派、皖派,中年尤其倾心于吴让之、吴昌硕二家,晚年的变法也是从二吴上溯先秦两汉,从而建立起自己真正的风格。故而钱君匋先生说他“刻印宗吴让之、吴昌硕,七十岁前后所作突变,朴质老辣,雄劲苍古,得未曾有,虽二吴亦当避舍”。从这批印章亦不难看出吴昌硕对他的影响之深,如“愧宗添严之室”“曾藏虎丘王氏耐耕草堂”“王哲言收集摹拓之记”“静坐塔影园每对白公塘”“小塔影园集古刻辞”“虎丘王氏小塔影园藏印”“慈荫山房珍藏金石文字”诸印,无论白文朱文,在刀法、布局与边栏的处理方面,都深得缶翁三昧。

Lot 4480 来楚生刻 “曾藏虎丘王氏耐耕草堂”青田石印章

印文:曾藏虎丘王氏耐耕草堂。
边款:王氏耐耕草堂图,凫作。
出版:1、《耐耕草堂藏安处楼印集》,王哲言辑,1970年钤印本。2、《来楚生篆刻艺术》P137,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1987年。3、《近现代篆刻名家精品选—来楚生印集》P1,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出版,2000年。4、《来楚生印存》上册,P90,上海三联书店出版,2001年。5、《来楚生篆刻秘法》P193,日本二玄社刊行,2002年。6、《来楚生篆刻述真》P45,东华大学出版社出版,2004年。”
尺寸:3.9×3.9×8.6 cm

Lot 4430 来楚生刻 “耐耕草堂”青田石印章

印文:耐耕草堂。
边款:1、耐耕草堂读艺图。凫作。2、草堂位吴门虎丘之阳,距明代印人顾芸美息影园仅百步,风景清丽,春秋佳节游客甚盛,草堂主人王子哲言擅篆刻,早年尝问艺于邓散木,家蓄古今。名人印章颇富,近就余谈艺事,每多合处,属刻耐耕草堂四字,荒率难之,还希哂之。庚寅九月,来楚生并记。
出版:1、《耐耕草堂藏安处楼印集》,王哲言辑,1970年钤印本。2、《来楚生篆刻艺术》P137,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1987年。3、《近现代篆刻名家精品选—来楚生印集》P6,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出版,2000年。4、《来楚生篆刻秘法》P192,日本二玄社刊行,2002年。5、《来楚生篆刻述真》P45,东华大学出版社出版,2004年。
尺寸:3.2×3.2×4.4 cm

Lot 4478 来楚生刻 “慈荫山房珍藏金石文字”寿山芙蓉石兽钮印章

印文:慈荫山房珍藏金石文字。
边款:合吴赵而为一,楚。
出版:1、《耐耕草堂藏安处楼印集》,王哲言辑,1970年钤印本。2、《来楚生篆刻艺术》P136,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1987年。3、《近现代篆刻名家精品选—来楚生印集》P6,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出版,2000年。4、《来楚生印存》上册,P85,上海三联书店出版,2001年。5、《来楚生篆刻秘法》P192,日本二玄社刊行,2002年。6、《来楚生篆刻述真》P44,东华大学出版社出版,2004年。
尺寸:2.5×2.5×6.4 cm

Lot 4479 来楚生刻 “曾藏王氏小塔影园”寿山石兽钮印章

印文:曾藏王氏小塔影园。
边款:古人不经意处即得意处,刻意为之辄不可得此意惟让翁领会,楚并记。
出版:《耐耕草堂藏安处楼印集》,王哲言辑,1970年钤印本。
尺寸:2.9×1.8×5 cm

而此后的变法,就是在此基础上拓展取法之源,并且进一步解放刀法,这是相辅相成的两件事,因为只有刀法的成熟才能统领一切取法,从而形成风格。楷书印“槐荫层晖室”“哲言寓目”,隶书长形印“隰庐““慈荫山房”,以及以汉代石刻辅首形刻“哲言”印,以四灵印形式刻“小塔影园”印,以刀币形刻“慈荫山房”印,以钱币形刻“慈荫山房”印,以龟形刻“哲言长寿”印等,都是这种拓展的尝试。而其刀法,无论肖形图案印还是文字印,从中可见吴让之的披削之法,可见浙派的短刀碎切之法,亦可见皖派犀利畅快的冲刀之法;至晚年用刀愈发猛利率意,线条多呈一面光滑,一面毛糙之态,此乃用单刀一次或多次冲刻而成。而在印面处理上也借鉴吴昌硕刮削、敲击等手法制造局部的深浅关系,从而让印面有了平面上的虚实变化,印风自此趋于浑朴生辣。

Lot 4408 来楚生刻 “槐荫层晖室”青田石印章

印文:槐荫层晖室。
边款:哲言髫龄失怙,赖祖母与母抚育长大,弱冠失恃,今年正强仕而祖母又弃养,念辄心痛,因名其室曰槐荫层晖,并勒石以垂万古,癸巳十月楚生并记,勒上夺属。
出版:1、《耐耕草堂藏安处楼印集》,王哲言辑,1970年钤印本。2、《来楚生印存》P14,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1985年。3、《来楚生篆刻艺术》P228,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1987年。4、《中国历代印风系列·齐白石丁二仲经亨颐简经纶来楚生印风》P218,重庆出版社出版,1999年。5、《来楚生印存》上册,P62,上海三联书店出版,2001年。6、《来楚生篆刻秘法》P220,日本二玄社刊行,2002年。”
尺寸:3×3×1.9 cm

Lot 4426 来楚生刻 “小塔影园主”青田石印章

印文:小塔影园主。
边款:然犀为小塔影园主哲言王先生作。
出版:《耐耕草堂藏安处楼印集》,王哲言辑,1970年钤印本。
尺寸:3.4×1.3×3.7 cm

Lot 4427 来楚生刻 “慈荫山房”青田石印章

印文:慈荫山房。
边款:为慈荫山房铸古泉,楚生。
出版:1、《耐耕草堂藏安处楼印集》,王哲言辑,1970年钤印本。2、《来楚生篆刻述真》P50,东华大学出版社出版,2004年。”
尺寸:2.3×2.3×4.9 cm

Lot 4411 来楚生刻 “哲言长寿”青田石肖形印章

印文:哲言长寿(寿龟肖形)
边款:吉语印应哲言属,凫。
出版:《耐耕草堂藏安处楼印集》,王哲言辑,1970年钤印本。
尺寸:2.2×2.2×5.5 cm

因此,关于来楚生篆刻风格的转变与形成,必须要深刻理解的是,所谓“突变”是在主动探索下的自然结果,而其在明清流派印方面所下的扎实功夫是不可忽视的基础,此正是“领略古法生新奇”之要义。事实上,其篆刻最珍贵之处,正是能于看似一味霸悍的外表下蕴含着精微与典雅,而这正是完美融合先秦两汉与明清诸家的成果。来楚生在《然犀印学心印》中论述“刀法”曾有言:“法不可泥,用久随化,不知其然,举乎合妙,不在刀也。执刀以求,无异痴人说梦”,正是有了这样的印学思想,故而其所作有笔意,有刀意,有古意,更有以刀代笔才能产生的金石奇趣。自清代邓石如、赵之谦等人开创“印外求印”的篆刻大道后,至来楚生此路更得到进一步的拓展、提纯,即不仅取法更广泛,且将各种营养吸收后完全消化、发酵,最终将各类元素融合进个性化的表达中,从而形成具有强烈个人面貌的艺术风格。

钱君匋先生曾以齐白石的衰年变法比之来楚生的晚年突变,说齐氏“斧凿之痕、造作之态犹难免诮”,这当然是见仁见智的说法,然环视今日印坛之现状,当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何在秦汉古印的雄浑肆意与文人篆刻的温雅浪漫之间找到一条兼具两者之长的大道,则钱氏此说的话中之话,以及来楚生在此中的跋涉实践,自有值得回味咀嚼与发人深省之处。


erweima_wbz印谱.教程.技法 - 分享

加微信获取:wenbaozhai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