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青田石诗书画印六面印,四绝于一的存世铭品赏读

齐白石青田石诗书画印四绝六面印,边款:石刻《秋水鸬鹚图》、白石。(朱文)。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朱文)。堤上垂杨绿对门,朝朝相见有烟痕。寄言桥上闲看者、羡汝斜阳江岸村。(朱文)。求余石上刻画者寡也、衡若先生嗜余篆刻、能及此者、第一人也。今刊秋水鸬鹚图并余旧句及志南和尚诗。壬申秋、白石记于故都。为衡若兄刊李涉句正之、白石又及。(白文)。印文:“又得浮生半日闲”(朱文)

质地:青田。魂绝,色飞。——齐白石四绝于一的存世铭品赏读

齐白石,这位艺坛巨匠留给了我们太多的惊喜和赞叹。无论是在生前,还是过世后的半个世纪,他的艺术总是令人难忘,赏之不倦。今夏,在他的遗作中又惊现了一件其传世的,令我们叹为观止的铭心之作,又一次让人们窥视到大匠之门的宏伟篇章。这件集老人诗、书、画、印四绝于一身的绝代之作尽显老人的出众才华,是至今为止最为精彩的也应该是唯一存世的集四绝于一身的奇品。明代王世贞在品唐宋词中有“一语之艳,令人魂绝;一字之功,令人色飞”之句。借来品评此印十分恰当,就微观而言,其四绝于一之奇、之功足以令千秋齐迷“魂绝,色飞”就宏观而论,在整个近现代艺术史上,此作也乃一印之艳,令人魂绝;一画之功,令人色飞。

此印画刻于壬申(1932年),在六十年后的1992年钱君匋先生在为北堂题写“石迹耿千秋”时,观此印时曾起身站立,叹曰:“六十年来喜相逢”大为称道其艺术之精绝。行文至此,捧印于手,思绪万千。为得见这样的精品而拍案叫绝,以下分而述之。

其诗:全印之诗文源于三处,印面诗句“又得浮生半日闲”出自唐·李涉的《题鹤林寺僧舍》,诗曰:“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印面是老人在完成了整印后,感意犹未尽而加刻赠陆少翁的,这既是他对陆的评介,又流露出对陆氏生活方式的向往。两面朱文则是得于宋代僧·志南的《七绝》:“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全诗注释了其刻画的画意,可与刻画作联,也可作画外题跋。但此印的文字中最为重要的则是老人的自作诗,为刻一面:白石自作诗见《白石诗草二集—卷四》中,自名《自题画山水》:“堤上垂杨绿对门,朝朝相见有烟痕。寄言桥上闲看者,羡汝斜阳江岸村”。但查《白石诗草二集—卷四》却发现《诗草》中将“堤上”错印为“堤岸”。“江岸村”印作“江上村”。“岸”、“上”错调,语意均矢。“堤上”作为诗句颇多,如欧阳修的《浣溪沙》:“堤上游人逐画船”即是,今见此印又为老人诗集作起了勘误之用。意义非凡。真石缘乎,诗缘也。

其书:四面文字拓出欣赏,犹如赏其书法,他的篆法与书体并行发展至成熟。此印将他笔意刚劲、疏密自然、因势变化、巧中见拙的笔法特点呈现得淋漓尽致。将他偏好“喜方硬”的篆法也体现到了极致。是书篆合一,将书法从纸上风云变幻为石上风云的典范之作。

其画:如果讲诗中用“杖藜扶我过桥东”妙在意境,(读诗“杖藜”是作主语意似杖来“扶”着诗人,其实是诗人扶着杖藜,这样的反衬给诗平添了一种意境,所以用得妙。)而齐翁刻画之妙则在于水的空灵和水鸟的黑体形成了对比和错落有致的动态。此画稿多见于老人的画中,而石刻之画则非常罕见。应为仅此孤本。

其印:刀法大气痛快,气度不凡。章法上奇妙无比,如:“古木阴中系短篷”之疏与“我过桥”之密对比强烈,“又得浮生半日闲”的章法更是直斜笔纵横交错。构成三角、大小方块、非正规型等等的组合,加上“半”、“闲”的大块留白,使人读来深感妙趣横生。

其款:也是唯一一件提及陆质雅与其刻画之关系,极具史料价值。释文曰:“求余石上刻画者寡也,衡若先生嗜余篆刻,能及此者,第一人也……。”行文中对陆评价之高可谓不言而喻。


erweima_wbz印谱.教程.技法 - 分享

加微信获取:wenbaozhai365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