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课篆刻艺术,学习篆刻艺术收获,期待中的篆刻生涯

在本学期开始时选课时,由于热门课很难被选上,在最后几轮补选时出现了“书法艺术”和“篆刻艺术”,篆刻对我来说简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在我的记忆当中,我只见过父亲的刻章,在一些合同上,他要盖上自己的印章,我实在不懂盖上这个有用吗啊,到大路边随便找人刻一个假的就可以以假代真了。在期待中,第十周,开始了我的篆刻生涯。

第一节课,看似严肃的给我们简单的讲述了他的经历和篆刻的的基本知识以及我们需要做的那些准备。我记得一句话特别清楚,是将书法和篆刻的关系,“好的书法家不一定是篆刻家,好的篆刻家一定是书法家”,听完这句话,我心想,完蛋了,这么算,成为篆刻家的前提就是成为书法家了,我这七扭八歪的字压根成不了书法家,也就是我压根成不了篆刻家。想到这心里陡然心灰意冷,可是又想,尽管如此,我要把篆刻当成一种可与课余爱好,在学习枯燥疲惫之后,当成一种驱赶枯燥,静心修养的好方式。不要想着让名利驱赶着你做事,而要把兴趣放在首位。

随着课程的深入,我对篆刻的了解亦不断地加深,篆刻,原来已经有两三千年的历史了。“篆刻艺术是书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的结合,一方印中,即有豪壮飘逸的书法笔意,又有优美悦目的绘画构图,并且更兼得刀法生动的雕刻神韵。可称得上‘方寸之间,气象万千’。” 没想到篆刻竟然有这么重要的地位。篆刻发于什么我没有搜到,不过我想,在数万年前,人类祖先在石壁上的刻画也许就是篆刻的最先起源吧,这和绘画、文字应该是一个同样的原始起源。当我刚刚接触石材时,从外表来看,以为是大理石呢,心想这么么坚硬怎么刻啊,以前读过齐白石练习篆刻时用完了好几担子石头,这工作比李白铁杵磨成针还要艰巨啊。可是,拿到手时,竟然这么松软,我以前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石头,我上网查了一下,原来篆刻的石材是需要特定的石头,又叫什么青田石、寿山石、冻石、鸡血石等等特别多。

其实学好篆刻精髓我想在于自己多加练习,老师在每周五一下午的课上并没有花很多时间讲怎么刻,他倒是花了大把时间来和我们每个人一对一的指导,这让我感到有特别的收获。我前几节课学习刻战国玉玺、汉代官印、姓名等,我在网上查找了网上的写法然后打印出来,印到石材上,然后小心翼翼的刻,在刻的时候真是有种不敢下手的感觉,老师多次强调要认真,还多次说过毛泽东一句名言:“共 产 党什么都不怕就怕认真。”老师要求我们在篆刻时一定认真对待每一个步骤,磨石、设计、临摹、印搞、刻石,每一步都要认真仔细,如果有错误了就必要要改正甚至重新再来一遍,这让我感到了严肃性。

篆刻我认为是非常容易入门的一门艺术,一下午的课程你就基本掌握了最基础的方法,适合每一个人,在这一点上近似于大众艺术,然而,越是看起来简单的东西你就越难以做好,并不是时间就能解决的问题,就像有些人写了几十年的汉子了,也不能成为书法家,这需要的是毅力加上领悟力。以印稿的布局为例,最让我感慨的也许是那些字的变形,加长,缩短,字与字的组合来迎合印稿布局的疏密,美感,也许这里融入了篆刻家们更多的对美的感受和理解。我的名字是三个字,本来打算刻四个字的印,发现自己的名字写出来疏密太过失调,于是我就把姓作为一个单独的字,把名字的两个字结合在一起,根据印面的需要做了些变形。小小的方寸之间,不仅仅能放映一个人的美术素养、书法艺术,还能反映他的刀工、态度、知识素养等等很多,小小的方寸之间果然有见天地的雄魄。

篆刻从春秋战国经汉唐再到宋元明清,一路走来不断地发展完善,是传统文化不可忽视的一脉,在现在传统文化衰败的现代,篆刻作为一门艺术与以前相比,被很多普通民众所忽视,可喜的是,北京奥运会会徽出现了篆刻的身影,在20xx年篆刻被申请为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篆刻一路走来,当然,也会一路继续走下去。


erweima_wbz印谱.教程.技法 - 分享

加微信获取:wenbaozhai365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