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刻藝術大家林鐵勇,淺談壽山石人物觀音的雕刻要旨

[摘要]壽山石雕以其獨特的藝術形式流傳至今,不僅展示了民間藝術精湛的技藝、豐富的構思與奇特的創造力,還體現了自然美與藝術美的完美結合。

每一件精美的壽山石雕都必須經過精雕細琢才能完成。在創作過程中,雕刻家只有根據石材的自身特點,仔細琢磨,不斷發揮思維創造力,對作品的靈魂進行深層次的分析,才能創作出精美的藝術品。

[關鍵詞]壽山石;人物;觀音

壽山石品種繁多,以其晶瑩脂潤、色彩斑斕而聞名中外。壽山石雕文化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在2006年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與曇石山文化、三坊七巷文化、船政文化並稱為福州的四大品牌文化。

壽山石雕作為傳統的民間工藝品,歷經多次的高潮與低谷,自改革開放之後在收藏界中逐漸升溫,引得越來越多海內外收藏愛好者的關注。尤其是雕工、石材雙絕的精品壽山石雕,更是倍受市場的追捧與青睞。在歷史長河中,壽山石雕的雕刻技法現已趨於成熟。壽山石雕的雕工對壽山石作品價值的高低有着舉足輕重的影響,好的雕工可以拯救一塊普通的壽山石,更可以讓優質的壽山石價格翻倍。放眼歷代壽山石雕作品,題材不外乎山水、花鳥、人物等,而人物作為雕刻題材在不同的時代中都有不同的表現方式與手法,從古到今人物一直是壽山石雕刻藝術中經久不衰的表現題材。

一、壽山石雕人物雕刻概述

中國傳統的壽山石人物雕刻包含着雕刻先輩對客觀自然的理解,凸顯着劃破歷史長空的藝術魅力。這代代相傳的雕刻手藝,不僅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同時也是中國工匠精神的延續。

在這個傳承並不斷尋求創新的時代里,作為當代藝術家,我們感受並構建着層出不窮的創作新形態,使壽山石人物創作以全新的樣式在中國乃至世界石壇大放異彩。雕刻人物不但要有寫實的“形似”,同時要有表現人物思想感情的“神似”,“形”“神”二者缺一不可,形神兼備才顯得作品生動、形象,且有靈魂。因此,雕刻者常引用“做人難”這句處世俗語來比喻壽山石雕刻人物的困難程度。

壽山石雕人物作品中以佛教題材最為常見,包括羅漢、彌勒、觀音等。人物作品要做到“形神兼備”,不僅需要有紮實的雕工,巧妙的雕刻技法也相當重要。直觀的人體不過是由頭、軀幹、四肢組合而成,但在壽山石雕人物作品創作中,絕不僅僅這麼簡單。雕刻者還必須對人體的肢體結構、比例以及骨骼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並將這些運用到作品中去。

壽山石雕刻技法豐富,有圓雕、線雕、浮雕、薄意等,在人物雕刻中最常使用的便是圓雕。圓雕,又稱立體雕,是藝術在雕件上的整體表現,觀賞者可以從不同角度看到物體的各個側面,是一種全方位立體的雕刻技術。浮雕,是在平面上雕刻出凹凸起伏形象的一種雕刻技法,以刀代筆,是一種介於圓雕和繪畫之間的藝術表現形式。

二、壽山石雕人物觀音造型特點

觀音心性柔和,儀態端莊,世事洞明,消災解難,大慈大悲普度眾生,自古都是救苦救難、永保平安的化身。壽山石雕刻的觀音是壽山石與信仰的一種完美結合,寓意吉祥如意、和睦美滿,兩者的完美結合是自然而然的一種融合。而觀音又有楊柳觀音、卧蓮觀音、施藥觀音、持經觀音等,此外還包括中國民間故事中所稱的送子觀音、如意觀音等,不同的觀音,寓意乃至造型都不同。

楊柳觀音,又稱聖觀音。右手持楊柳,左手持凈瓶,踞坐岩上。相傳中州民風淪喪,致使天怒人怨,天下大旱。觀音前來點化眾生,顯現真身,以玉凈瓶中楊柳枝蘸甘露遍灑四野,頓時天降大雨,解除旱情。所以楊柳觀音代表着原諒與仁愛。蓮卧觀音,其雙手合掌,側卧於蓮花寶座之上,寓意有求必應。施藥觀音,常為右手拄頰深思,左手放在膝上捻蓮花,表示觀音惦念世間疾苦,寓意解救病痛。而持經觀音則箕坐岩上,右手持經卷,呈讀書狀,寓意為心懷天下,心想事成。送子觀音,又稱註生娘娘。腳踏蓮花,懷抱男童,雙手作外送形,或坐或立,面露親切慈愛的神情,寓意子孫滿堂、香火旺盛。

觀音的形象多種多樣,但總體來說造型大致可分為三種:站姿觀音、坐姿觀音、卧姿觀音。站姿觀音相對比較常見,如送子觀音、南海觀音。有的是雙面觀音、三面觀音甚至是四面,每一面都代表着不同的寓意。坐姿觀音雕像通常出現在專門的觀音道場。卧姿觀音石雕像很少見,但不代表沒有。卧姿觀音菩薩雕像一般都是側卧形態,單手撐着頭,另一隻手則自然搭在自己身上,臉朝向外,與石窟中佛陀涅槃的姿態大同小異。從臉部造型上觀察的話,觀音多呈安詳、靜穆、慈善的神態,面龐豐腴,五官端正,雙耳長垂,有似笑非笑之態。

三、壽山石雕人物觀音雕刻技巧

不論是哪種姿勢的觀音形象,若想要雕刻出精品觀音像,必須先進行相石。壽山石色彩豐富、柔軟易攻的特性給雕刻者提供了很好的創作空間。在雕刻時根據壽山石形態、紋理、顏色等特點因材施藝。石頭天生有紋理,當然也有瑕疵,且在開採的過程中也會造成一些開裂的現象,因此,如何化腐朽為神奇,將這些瑕疵、開裂巧妙地處理,也相當考驗雕刻者的經驗與雕工。

雕刻者應該根據壽山石的不同顏色進行布局,令看似不協調的顏色得以和諧呈現,在巧色的基礎上將顏色的特點突出。將原料豐富的顏色保留下來,並充分運用到壽山石雕刻題材中去,通過不同顏色、層次展現鮮明的主題,以達到俏色的效果。

對觀音整體形象布局之後,先大致雕刻出觀音的造型。雕刻觀音時要注重選材,要選擇形狀飽滿的石頭。人物觀音造型可立、可坐、可卧。一般來說,人物臉部會選擇全純色,接着再雕刻出觀音的頭部、身體以及四肢的位置。雕刻時需注意觀音整體的比例,由簡而繁,由整體到部分,逐步刻畫出形象、生動的壽山石觀音雕像。這部分便是作品的“形”。

在壽山石雕的雕刻創作中,經常將“傳神”作為藝術表現的形式,但很多雕刻者並未真正理解“傳神”的意義,導致作品無法展現出人物的形象與生機。

刻畫出人物觀音的姿態造型之後,便是對其神態的刻畫。在神態中,除四肢的動作外,最主要的便是面部表情。面部表情是作品表達最直觀的體現,同時也是雕刻者向觀賞者傳達各種情緒的最主要部分。“喜、怒、哀、樂”是人們最常見的表情,愉快、憤怒、哀愁、嚴肅等面部表情都是通過面部肌肉的張弛牽動眉、眼、嘴甚至鼻的變化來表達,這個變化微妙且複雜。在人物雕刻中,刻刀的力度需要注意,稍有不慎就會前功盡棄、毀於一旦,而這也正是雕刻者常說“做人難”的主要原因。因此,在人物觀音表情刻畫時,雕刻者首先要“開臉”,以鼻樑為中心線,分出左右兩邊,並以兩眼為橫線面,再以鼻下為橫線,留嘴唇為高點,按照面部比例原則進行臉部布局,形成符合人體的面部輪廓。觀音的形象主要是慈祥的。因此,在刻畫時可以採用半眯眼、嘴角微揚的方式體現觀音的形象。此外,在蓮花、雲朵以及手中的凈瓶、楊柳等雕刻上也同樣需要細緻。

總之,造型藝術本身是一個不斷延伸拓展的開放系統。千百年來,觀音雕刻品類繁多,各有特色,眾多雕刻高手都在用不同的方式演繹觀音的造型,若要做到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必定需要對人物表情、體態有一定的理解與認知,在有限的空間里,將觀音的形態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

[作者簡介]

林鐵勇,1984年出生於福建莆田,畢業於福建師範大學,國家高級技師。先後師從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王銓佛、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林飛。從事壽山石雕刻十餘年,擅長圓雕、鏤空雕,以古獸、人物見長,以善於利用壽山石的天然色澤與肌理並結合文人畫意創作而著稱,作品深受大家喜歡並得到高度認可。現為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福建省工藝美術協會理事、福建省工藝美術學會玉·石雕刻藝術專業委員會會員、福州市壽山石雕刻藝術研究會常務理事。


erweima_wbz 篆刻小站 ...

學習交流微信號:wenbaozhai365

發表回復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