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印論類編,榮寶齋出版,中國印論研究總錄,朱天曙

黃先生的大著《中國印論類編》(上下冊)最近由榮寶齋出版社出版了,這是當代印學研究中,繼韓天衡先生《歷代印學論文選》之後的一部全面、系統而富於學術性的印論彙編,是印學理論研究上新的突破。舊學商量加邃密,新知培養轉深沉,這部新著值得學術界和書法篆刻界重視和慶賀。

印論和書論、畫論、文論一樣,為中國古典藝術理論的一個重要分支。但文人印論在唐宋時發生,到元代之後才發展起來,遠晚於書論、畫論和文論。正因為如此,有了其他藝術門類理論的鋪墊,為其發展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礎,使得印章區別於一般的器物和雜件,賦予了更多的文化意義。中國古代印論因印章藝術的歷史變遷和藝術審美的特殊性,有其自身的發展軌跡和特有的品評語彙,印論中的一些概念和術語,是從其他門類如文學、書法等理論中借鑒而來,也有從篆刻創作實踐中提煉和概括出來的。如明代印論多強調文學性,印學品評和理論也得到歸納、規範和深化,初步形成印論自身的特色。以周應願《印說》來說,它是明代第一部系統、自覺研究印章藝術自身理論的著作,是明代嘉靖以後文人篆刻繁榮的必然產物。《印說》繼承了南朝時期劉勰《文心雕龍》的方法,標題分原古、證今、正名、成文、辯物、利器、仍舊、創新、除害、得力、擬議、變化、大綱、眾目、興到、神悟、鑒賞、好事、遊藝、致遠二十章。王登在《印說》序言中對這部書給予高度評價,稱:“其旨奧,其辭文,其蘊博,其才宏以肆,其論郁而沉。稱名小,取類大,富哉言乎!”作為印學史上的重要著作,《印說》包含着豐富的文藝批評思想和印章美學思想。魏晉南北朝以來,文藝批評習慣從人物品鑒入手,產生了風骨、體勢等觀念和以自然物象比擬人物風神的批評方式,再轉而運用到書、畫、文學等各方面,其中以梁代袁昂《古今書評》為代表,此書用自然事物或人物情性、風度、形態直接比喻,在批評方法上有了新的發展,並開創了整個文學藝術品評的先例,對後代產生了重要影響。周應願《印說》把《古今書評》中袁昂評書以及鍾嶸等評詩的品評方法運用到印章藝術中,如他在此書第十四《眾目》所說:“嘗覽袁昂評書,又覽湯惠休、謝琨、沈約、鍾嶸諸家評詩,語如數部鼓吹,仆實效顰,只供撫掌。”他從“用印之人群體”的品藻談藝術鑒賞,指出其印章體現出的意象特徵。這些群體的分類,代表了明代社會各階層的人物,這種以印論人、以人分印的方法,把不同職業、不同人群的人生經歷和藝術審美結合,具有藝術生態的評論性質和人格象徵的意義。儘管這種印章批評方法過於鋪陳和想象,也有些過分注重形式上的品藻,但在印章批評來說,卻為印論中“印如其人”品評之嚆失。又如,周應願《印說》把唐李嗣真《書後品》的分類方法運用到印章藝術批評中,明確提出印章中的“逸”“神”“妙”“能”四品,這是古代印論在批評方法上的拓展。周應願把“逸品”置於首位,“法由我出,不由法出”是印章的最高標準,突出了印人的個性特徵。“神品”強調“體備諸法,錯綜變化”“妙品”強調“非法不行,奇正迭運”“能品”強調“去短集長,力追古法”,強調印章中的變化和繼承的基本屬性,這些探討印章美學的基本思想,奠定了後代的印章批評理論的框架。《中國印論類編》按《印說》的內容歸入各專門門類,成為印論中各專題的重要部分。

明代的印論除周應願《印說》外,甘《印章集說》對印章理論的全面概括,徐上達《印法參同》集理論、評註、印章於一體,在篆刻創作、技法、工具等方面做全面的研究,朱簡《印經》對印人流派的討論等等,都反映了印章理論在明代的空前發展。清代印論一方面延續了明代文人論藝之風尚,由人論印。如周亮工之《印人傳》注重以同期詩歌和印章相比較,以印感舊,體現了明末清初文人集體的歷史記憶和文化記憶,印人之所以能夠進入文人的視野,與晚明以來的社會、文化環境中文人對印章的認知有關,匠人與文人在交往和合作中,賦予了印章特有的文人品味。另一方面,清代印論又受乾嘉學派影響,討論印章多涉及金石文字考訂和文獻考據,如程瑤田《看篆樓古銅印譜序》、翁方綱《銅鼓書堂藏印譜序》、朱象賢《印典》等。同時,由於篆刻家參與撰寫的印論增多,他們多從創作實踐出發,印論也更為切實。尤其是清中期以來篆刻家大量的印章邊款、論印詩、序跋等對篆刻創作中的篆法、章法、刀法等探討不斷深入,同時對印作的風格取向、創作態度、藝術品評等方面,也都有了深入地探究和議論。如“西泠八家”、鄧石如、吳讓之、趙之謙、黃牧甫、吳昌碩等名家,從創作實踐出發,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印論,影響着篆刻藝術的創作。較之明代,清代關於印章創作本體的討論,有力地促進了印論自身獨立體系的形成和發展。

印論成果的彙編、整理是清代以來印論發展的重要標誌。如康熙六十一年(1722)朱象賢的《印典》匯錄印章制度典故,乾隆二十一年(1756)鞠履厚的《印文考略》收集元明清人著作中的論印文字,乾隆四十三年(1778)、乾隆四十五年(1780)桂馥的《續三十五舉》《再續三十五舉》輯錄明人及同期印論,道光二十三年(1843)顧湘編《篆學叢書》收錄唐至清著作三十種。民國初年,吳隱編《遁庵印學叢書》,近代黃賓虹、鄧實編的《美術叢書》,趙詒琛《藝海一勺》、當代韓天衡先生的《歷代印學論文選》,彙集了歷代重要的論印篇章,對於系統從事古代印論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中國印論類編》用分類的方法收集印論,以論印章源流沿革、論流派印人、論印譜、論印章審美、論篆刻創作技法及印材工具五類彙輯了歷代印論。這種著錄方式,突出了學術自身的歷史性和系統性,和韓天衡先生的《歷代印學論文選》以較完整的印學論著、印譜序記、印章款識、論印詩詞編選方式不同。《中國印論類編》重點不在於收錄印論著作的全貌,而在於從學科的立場,從研究者和創作者的需要出發,使整理更切實用。所錄印論,儘可能保持文獻的完整性,凡涉及作者寫作年代、地點、名款都給予完整保留,使其具有理論和史料的雙重價值。在《印章源流沿革》一編中,我們可以了解到文人認識印章有一個發展的過程,並伴隨着各時代社會和文化思潮的影響。在《印人及其流派》一編中,涉及印人師承、取法、變革、創造以及印人的出身、性格、喜好、狀態等構成了不同時代的印風,印人在印章上的審美觀的變化、影響,構成了豐富的篆刻美學的內容,而關於流派的界定、特徵、屬性和流派形成的時代條件、師承關係、地域影響、風格特徵,對後代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在《論印譜》中,分集古印譜和摹古印譜、文人創作印譜討論。全書在基本按照作者時代編次的情況下,結合所論印人的時代順序和印譜成譜的時間加以整合,在《論印人流派》和《論印譜》二編中較為突出。

上世紀30年代,余紹宋先生出版的《書畫書錄解題》首創按學理分類的書畫類著作的分類體系,全書設置史傳、作法、論述、品藻、題贊、著錄、雜識、叢輯、偽托、散佚十類,在正文前作序例一篇,對分類的原則、及各類的範圍、定義、性質詳加說明,使所錄書籍有所歸屬,並說明書畫類圖書的實際情況。他採用了敘錄體著錄,正文前的總目敘略介紹各書的內容主旨、學術流別和得失。《中國印論類編》借鑒了《書畫書錄解題》的做法,在每個大的篇目面下,都有專門的提要。提要而兼解題,闡釋了編者的主要思想和條目設置的目的。所作提要,書必親見,言必己出,博稽而精思,力圖體現歷代印論主題內在的關係,兼顧對學術研究和藝術創作兩方面的讀者都能有所啟迪和引導。

印章審美體驗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它產生於印人的內心世界,又要在創作中“形之於外”,在方寸之間的印面上表現作者的審美體驗,構建一個印章藝術的意象世界,這其中就包括豐富的內容。在《論印章審美》一編中,編者分列宗法、印與詩文書畫一體論、摹擬與反摹擬、自然天趣說、筆意論、印如其人說、巧拙與雅俗、寄託、情性、興到、寫意與傳神、風格與趣味、印從書出論、印外求印論、入古出新、品評、學養等十八個專題,這是對印章審美觀念的全面概括,也是對中國古代印論中關於印章審美認識的基本框架。這類印論,是論家在品賞印章藝術的過程中,直接體悟印章的意蘊所感所論,從印章審美中流出,和感性密切聯繫,同時這種“體悟”中也蘊含了理性的積澱,其具體而豐富的印章審美認識使得中國篆刻藝術豐富多彩,也導致了同一論題範疇的多義和含混,只能從不同語境和角度來體會印論的內涵。因此,書中這十八個專題也不是獨立的,而是在印章審美的大框架下,互相融通,互相生髮,互相補充的。在《論篆刻創作技法》一編中,分列創作技法、篆法、字法、章法、刀法、邊款、印材、治印工具等,把印章創作本體的文獻匯成專題,以凸顯篆刻作為一門藝術的獨特性。

《中國印論類編》所輯印論,從五代劉、宋代米芾到現代傅抱石、來楚生、陳巨來等印家和文人,所輯資料力求搜集不同版本,彼此互相鉤稽,較量異同,慎審優劣,辨別折衷,抉擇去取。而錄正文時,以一本為主,並於篇末註明所依版本。凡遇可疑文字,必博求諸本,甚至征諸相關文獻及印章實物等類資料比勘,擇善而從。個別字句據他本或其他資料改正和增補,或有異文足資參考者,則出校記註明。對於歷史上雖有流傳但剽竊他人著作者予以辨偽和清理。如《遁庵印學叢書》中署名文彭的《印史》,實為甘《印章集說》之內容;清初偽托為何震的《續二十五舉》,多來源於元代吾衍的《三十五舉》和明代周應願的《印說》;清乾隆時期陳克恕《篆刻針度》多取之明徐上達的《印法參同》等等,這類情況,在書中都注意汰除。編者還特別注意把版本學、目錄學以及校勘、輯佚等治學方法和古籍整理手段應用到印學文獻的整理和發掘中來。歷代印論資料龐雜而分散,編者辨別版本、細緻比勘,並運用一般人不易見的珍本、孤本、刻本、抄本、稿本和傳世墨跡等,核對其中的訛字、脫文、衍文、文字顛倒、錯亂等情況,正本清源,加以更正並出以校記,也有利於深化對印風來源、印人取法、流派特徵、印作解讀等方面的認識。

《中國印論類編》的另一特色是注意印論作者的研究和資料收集。凡編入書中的印論文獻的作者,在篇後有專門的印論作者傳略加以介紹,包括生卒年、字號、籍貫、傳略、主要著作和書中所錄論印的篇目。這部分寫作特別注重對名不經傳印人史料的溝沉,並註明與印人相關的印譜資料,凸顯了印人、印論與印史的密切聯繫。全書共收錄印論作者多達五百八十七人,遠遠突破了我們常見的材料。儘管部分印譜序跋作者失考,但到目前為止,此部分傳略是關於印人印論最為詳實和豐富的。此外,書中所附錄的上百幅關於印章、邊款、古籍序跋、墨跡等也大大增加了印論的直觀性,既表明文獻之來源,又有助於閱讀文獻。

1994年,黃先生在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了第一部專門研究中國古代印論的著作――《中國古代印論史》,對古代印論進行了深入和系統的研究,受到學術界廣泛好評,被學界譽為“中國古代印論研究的第一塊碑記”。現在這部百餘萬字的《中國古代印論類編》,是《中國古代印論史》的文獻匯錄和補充,大大豐富了中國古代印論史研究的資料。正如祝竹先生在序言中所說的那樣:“如果說《中國古代印論史》草創於先,僅開蓽路,則《中國印論類編》精編於後,已經是泱泱乎古代印論之集大成。其臚舉之博,沉浸之深,尋源審變,詳稽矜核,類於中國篆刻學的一本分類總錄。此書名曰類編,內容全面、深入、切實,編纂系統、科學、細密,條理明晰,便於檢尋,它與《中國古代印論史》相輔相承,一縱一橫,全方位展示了歷代印論之大觀。”十多年前,我在南京藝術學院讀研究生時,黃先生就在不斷修改、校對和補充這部書,現在這部心儀已久的著作終於出版了。我相信,《中國印論類編》將會擴大藝術史研究者的視野,賦於歷史上印論文獻以整體的認識,進而促進對篆刻學、金石學、文藝學等學科的研究,尤其是反覆研讀這些前賢理論,有利於提高我們對篆刻、書法等創作的理性認識和創作規律的把握。清人張之洞曾告誡青年學子:“泛濫無歸,終身無得。得門而入,事半功倍。”可以說,這部類編就是打開印學理論寶庫的鑰匙。

【作者簡介】朱天曙,文學博士,北京語言大學中國書法篆刻研究所所長,教授,主要從事中國書法篆刻史、明清藝術文獻整理與研究。


erweima_wbz 篆刻小站 ...

學習交流微信號:wenbaozhai365

發表回復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