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天衡在中国篆刻研究院演讲,谈学习篆刻的十二则心得

7 传统与创新

传统要不要?这是个问题经过十多年的研讨,已经解决了,我们现在所说的传统,都是经过淘汰留下来的优秀传统,这些优秀传统并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必须去认真学习的。

我观察现在的印坛,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学优秀传统,非常忠实的表现优秀传统,这没有什么不好的,喜欢这一路,一辈子就这么搞,如果能够作优质传承,也应该赞赏。第二种是认为传统是种束缚,不需要学,就要玩自己的,这也没什么意见,艺术本来就是玩,少营养,缺基因,玩得也可不亦乐乎,痛快、自由,但能取得大的成绩很难。第三种就是认真学习传统,但又思考怎么突破传统,这个我很赞赏。我们篆刻艺术的发展与突破就在这第三种人群中,他们真正具有推陈出新的时代责任感,我尤其赞赏。

a4904_25

上善若水

但还有一部分人有误区,说传统没什么好学的,我在几十年前写文章曾讲“传统万岁,创新是传统加一岁”,讲传统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千万不要进入误区。学习传统同时要心想着推陈出新。

近些年我又做了些哲学思考,“推陈出新”的本谛应是“推新出新”,无论时间过去多久,那几个开创新派的大师,他们仍是光芒万丈,永远是新的!你一味地模拟他们,你才是旧的。所以我们学习传统,是在学新而不是学旧。这些大师的作品理念,包括他们开创的新面对我们而言永远是新的,向他们虔诚地学习是学新不是袭陈,所以本质是“推新出新”,我们要非常辩证的看待以往优秀的传统。

a4904_26

登岘亭

我们往往有一个误解,新的对立面是陈的,陈意味着是我们前进的障碍绊脚石,其实陈的艺术是有精华与糟粕之分,有出新的与陈腐之分,能智慧而明确地去学饱含精华的往昔之新,是“推新出新”。所以中国传统艺术一定是串联的长链,是有传统再有其后出来的创新,像链子般一环扣一环,紧紧相扣的。

我1986年到新加坡开画展、讲学,那时正是处于“中国画走向穷途末路”的大讨论,新加坡同道们问我到底该不该新?那会儿中国改革开放刚起步,新加坡确实是一个花园城市很新,我问你们新加坡够新了吧,还要再新吗?他回答当然要!什么东西不需要再创新呀?

我还举了个例子,我生下来七斤半,这个就是我父母给我的“传统”啊,我四十多岁了,体重增加到一百六十斤,这也就是出新啊。你想如果要一味割掉传统,你觉得我该割掉身上哪七斤半的呢?这不是割肉,而是割命!

a4904_27

中庸

所以传统和创新是不能割裂的,那些割裂传统的东西是必定不能扣到这条链子上的,“推陈出新,百花齐放”这是艺术亘古不变的规律。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出新的方向,现在有个论调叫“放开胆子来,前人没弄过的我来弄”,这个我赞成,但只有怪异的才是创新这见解太偏颇、太极端,那雅致、秀美、雄浑的那类就没法再创新了吗?创新之路有千万条,宽广之极。创新是一个非常高的标准,这与新鲜是两码事,我们“9·3”大阅兵,一个个方队走过去,整齐划一,如果大家都穿海军服,突然出现一个陆军服装,大家都会朝他看,这叫新鲜出跳,不叫创新。要创造一个有分量的大家公认而信服的创新,是很难的。丁敬身的时代距今已有三百年了,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等,三百年才出来几个篆刻大家呀?可见是难于登青天的。

我还有几个问题要说一下,我们现在学习传统,主要是看印谱,我可以很负责的告诉大家,这些出版社都是很有名的,编者也是很用心花了大力气编成的,可是我一本也没有买,就是它印出来的印章,不能作为我们学习观摩、临刻的资料。这不能怪编者,因为他们手上没有这么多原打印谱,书和文章写好了,再从别的印谱中选取图片,反复翻版的印了,还剩多少原印的本来面目?往往会误人子弟的。

a4904_28

气象万千

前几年我和几位同学写过一本《篆刻三百品》,我当时讲过一句大话,咱们这本书就算文字写的不好,但配图你们绝对可以作为学印、临刻的范本,因为我都是用原打印谱,照相制版印刷的,不是翻版的,这与其他印谱书比较你会发现有很大区别。

古印人中,我认为用刀最好的是吴让之和钱松,我手里有一些他们的原作,他们不仅用角,还用刃、及刀背,所谓“写字八面用锋”,篆刻也要讲究“三面用刀”,刻出来的印线才具有非同寻常的艺术性。

a4904_29

存真


erweima_wbz印谱.教程.技法 - 分享

加微信获取:wenbaozhai365

《韩天衡在中国篆刻研究院演讲,谈学习篆刻的十二则心得》上有2条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