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百年間全形拓的代表人物,附代表人物都各自特點

全形拓在近二百年間的發展過程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為原始初創期,代表人物有馬起鳳、釋達受(六舟),他們的功績是在清代樸學盛行之際,獨創了一種全新的傳拓方法,在這個時期通常拓一些器物小件,且線條紋飾簡單,習慣以平面的拓法來做立體拓,不講求透視;第二個時期為完善發展期,代表人物是陳介祺,他的功績是對器物的繪圖更加趨於合理並運用了分紙拓法;第三個時期為成熟鼎盛期,代表人物為周希丁、馬子云,他們的功績在於運用了西方的透視和素描的方法與傳拓器物,使所拓器物圖像的立體感大為增強。

這些代表性的人物都各有特點:

馬起鳳,字傅岩,浙江嘉興人,生平不詳。徐康《前塵夢影錄》卷下云:“吳門椎拓金石,向不解作全形,迨道光初年,浙禾馬傅岩能之。”最早見諸文獻記載但作品稀見。

釋達受(1791-1858年),字六舟,又字秋楫,自號萬峰退叟。別署寒泉、際仁、慧曰峰主、南屏退叟、西子湖頭擺渡僧等。浙江海昌(今海寧)人。生平嗜金石,據其自編年譜載:“壯歲行腳所至,窮山邃谷之中,遇有摩崖必躬自拓之,或於鑒賞之家得見鐘鼎彝器,亦必拓其全形。”相傳清嘉慶道光年間文人阮文建得三代彝器四種,海內金石名家爭欲觀瞻,他煩於應付,摹拓刻木,拓贈各友。鎮江焦山寺僧六舟和尚感覺木刻有失原形,便與其研究手拓全形。初是以燈取形,把原器的尺寸量好畫出輪廓,再以厚紙做漏子,用極薄六吉棉連紙撲墨拓之。拓前需先用白芨水刷在器物上,再用濕棉花上紙,待紙干後,以綢包棉花作撲子拓之,這便是六舟和尚自創的全形拓。達受以擅長用淡墨著稱,存世拓片尚可見。六舟所拓彝器陰陽虛實無不逼真,堪稱一絕。曾為新安程木庵精拓漢“竟寧元年雁足燈”銘文,使原殘蝕漫漶之文清晰可讀,因作“剔燈圖”,征海內名家詠之。(01)

陳介祺(1813-1871年),字壽卿,號簠齋,晚號海濱病史、齊東匋父。山東濰縣(今山東濰坊)人。道光進士,官至翰林院編修。他嗜好收藏文物,銅器、璽印、石刻、陶器磚瓦、造像等無不搜集;精於鑒賞,尤擅墨拓技藝,其手拓銅器、陶、璽、石刻等拓片享有盛名。其收藏中包括大量重要文物,所藏漢代紀年銅鏡、淮陽玉璽等大批古代璽印都是同類文物中的精品。他一生精於金石文字考證及器物辨偽,其《簠齋金石文考釋》一書對較重要的青銅器均進行了精審的考據和釋讀。在晚清金石界,陳介祺的名字如雷貫耳,有雲“三代彝器之富,鑒別之精,無過長者;拓本之工,亦從古所未有”。陳介祺《陳簠齋文筆記附手札》中云:“作圖之法,以得其器之中之尺寸為主。以細竹筋絲或銅細絲穿於木片中,使其絲端抵器,則其尺寸可准……他人則以意繪,以紙背剪擬而已。”多採用分紙拓法,即“以紙裱挖出後,有花紋耳足者,拓出補綴,多者去之使合”。具體說來,就是將拓紙按照需要分成若干塊,逐一放置到器物的相應部位進行捶拓,最後拼成全圖。陳氏拓本用紙多為羅紋紙,顏色潔白,質地細薄柔軟。陳氏用墨也有自己的一套原則,他在談到所拓碑石用墨特點時曾概括為“不拘濃淡,以濃不浸入畫里,淡而筆鋒逼真為妙,全在視紙乾濕之候及調墨輕重也。紙干則墨燥而粘,紙濕則墨走而模糊;以乾濕得中,通幅一色,字之精彩,全現為止”。陳介祺最著名全形拓重器當推“毛公鼎”。(02)

周希丁(1891-1961年),一名康元,原名家瑞,原籍江西臨川。早年在琉璃廠開設“古光閣”古玩鋪。周希丁先生擅傳拓之法,成就之高,可謂20世紀全形拓的第一大家,曾手拓故宮寶蘊樓、武英殿以及上虞羅氏(振玉)、閩縣陳氏(寶琛)數千件,並及甲骨、錢幣、封泥、石經等等。著名金石學家陳邦懷評價他的立體拓時說:“審其向背,辨其陰陽,以定其墨氣之淺深;觀其遠近,准其尺度,以符算理之吻合。君所拓者,器之立體也,非平面也,此前所未有者。”周希丁堪稱立體拓一代宗師,有《古器物傳拓術》行世。傳世拓本凡鈐印“希丁手拓”,“金溪周康元所拓吉金文字印”“康元傳古”“康元手拓楚器”“希丁手拓散盤”等印者,皆出自其手。周希丁早年曾為傳拓專門學習過西洋透視技法,故其所拓器物全形立體感強,各部分比例結構也較為合理。以器腹內的銘文處理為例,“周拓本”的用墨也極為講究,往往能給人以一種勻凈蒼潤之感。周希丁亦精篆刻,20世紀40年代曾出版《石言館印存》,收自刻印章千餘方。並傳拓眾多銅器、玉器、甲骨文、錢幣、石經等,所拓精美絕倫。(03)

周希丁的弟子有韓醒華、郝葆初、蕭壽田、宋九印、馬振德等,其中小徒弟傅大卣。

馬子云(1903-1986年),陝西郃陽人。1919年進北京在琉璃廠碑帖鋪“慶雲堂”當店員,學得金石傳拓技法。20世紀30年代他曾隻身入關中,至咸陽訪查茂陵,半月間風餐露宿,拓得霍去病墓前西漢大石獸11幅(拓本今收藏於中國國家圖書館和法國遠東學院)。馬氏拓銅器全形,能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兼取透視原理和攝影呈像特點,精益求精,卓爾不群。與此同時,又十分注意石刻和碑帖拓本的鑒別與研究。1947年受故宮博物院馬衡院長之聘入故宮傳拓銅器,並從事金石鑒定研究至終身。馬氏全形拓的一大特色是先攝影,用放大尺依其尺寸放大,然後再施拓。與傳統方法相比,拓片圖像更為逼真,細部毫髮畢現;器物受光部分(左側)用淡墨拓,而背光部分(右側)則用濃墨,但也不是單純白和黑的對比,從左側的淡墨到右側的濃墨是一個墨色的漸變過程,墨色之間的過渡處理得十分自然,似乎能讓人感覺到光線的流動。

傅大卣(1917-1994年),河北三河縣人,15歲到琉璃廠“古光閣”當學徒。“古光閣”後院曾為民國間古物金石文字研究團體“冰社”的社址。“冰社”成員大都是古物收藏家、鑒賞家,有易大庵、齊宗康、周希丁、羅振玉、陳寶琛、馬衡、梅蘭芳、尚小雲等。傅大卣繼承了周希丁的傳拓絕技,一生手拓鐘鼎彝器、硯、印章、甲骨、玉、陶、銅、石器等數萬件。


erweima_wbz 篆刻小站 ...

學習交流微信號:wenbaozhai365

發表回復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