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之谦为傅氏兄弟所作印六方雅赏,嘉德2020春季拍卖会

赵之谦(1829-1884)在晚清的几位艺术大家中,赵之谦是相当特殊的一位:他是公认的艺术天才,书、画、印以及学问诗文无所不能、无所不精,论艺术上的全能在整个中国艺术史上都难逢对手;而这些成就的取得却又只是在盛年时期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以其艺术生命之短暂却能取得如此巨大的身后影响,本身就非他人所及,更不论说其传世作品整体质量之高,在应酬作品泛滥的晚清艺坛,简直就是奇葩一般的存在。尤其是篆刻一项,在其留下来的不到四百件作品中,除了自用印外,基本都是为熟悉的朋友同道所作,故而只见前后时期风格的发展变化,而不见不负责任的懈怠或应付;又因其“为六百年来摹印家立一门户”(《松江沈树镛考藏印记》边款)的抱负,也没有风格定式所带来的单调与重复。按他自己的说法,“由是益不敢为人刻印,以少有合故”(《何传洙印》边款),赵氏篆刻的丰富面貌与水准表现,是奠定其艺术声誉与历史地位的坚实基础。

这种现象的产生固然有着复杂而多样的原因,但其中尤其重要的一点,就是在赵之谦充满纠结而艰辛的人生经历中只有过极其短暂的卖艺时光,而且基本以卖画为主,终其一生,应试当官始终是第一要务,卖画也是为了筹集应考和捐官的所需的资金。所以,在他56年的生命中,对于艺术的探索乃是天分的释放,而对于当官的追求则是生活的目标,他的人生就在这两者之间不停摆动,一边尽情挥洒,毫不妥协,一边处处碰壁,无可奈何。

赵之谦的篆刻有一条很清晰的发展路线:从浙派到皖派再到秦汉金石材料无所不用,而他的厉害之处就在于每种风格都能有才情之作,每个时期都能有代表之作。他为傅氏兄弟所刻的印章,就颇能显示其篆刻艺术演变与追求的轨迹。

傅氏兄弟指的是傅以礼、傅以绥二人。傅以礼(1827-1898)原名傅以豫,字戊臣,后改字节子,祖籍温陵,居会稽。咸丰十一年(1861)开始在福州当了二十几年的福州府事加盐运使,直至卒于闽中。他的五弟傅以绥字艾臣,小字莱生、莱子,是道光二十九年(1849)举人,曾陪着当官的兄长来到福州生活,后来在湖南安仁、攸县当知县,去世时才五十九岁。出于对金石书画的共同喜好,赵之谦早年即跟傅氏兄弟有着十分密切的来往,甚至生活上还得到过对方的支持;当太平军入杭州,缪梓战死,赵之谦避走温州投靠陈宝善幕中,后又由温入闽呆了半年,这些人生重要的行程规划,都来自傅以礼直接的建议和帮助。居闽期间,赵之谦妻女双亡,悲痛欲绝改号“悲盫”,此时,见证了赵氏人生诸多关键时刻的傅氏兄弟,当是他少有的精神寄托。

赵之谦传世有明确纪年的最早作品是二十四岁时所作的朱文“躬耻”小印,而差不多在同一时期他就已经开始为傅氏兄弟治印了,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三十八岁后,横跨了赵之谦篆刻从早期到转变再到盛期的各个阶段。二十六岁,他为傅以礼刻白文“傅以豫茂臣氏之印信”,同一时期还有“季节”“以豫”“以绥”“傅氏艾臣所藏”“艾臣经眼”“小字莱生”“陶山避客”“清河傅氏”等,从这些作品的风格看很明显能察觉出这是一段由浙派而后渐入皖派的时光。三十岁前后有“以绥曾观”“莱子”“节子辛酉以后所得书”“长恩阁藏书”“傅”“节子手拓”“节子所得金石”“元祐党人之后”等印,这个时期的朱文尤其可见皖派犀利的冲刀和圆劲飘逸的线条风格。然后是三十八岁所作的“大兴傅氏”“华延年室”“华延年室收藏校订印”等印,此时所作合浙、皖二派之长而直入六朝人堂奥,渐趋自然雄浑,预示着其篆刻巅峰时期的到来。

赵之谦为傅氏兄弟所作印共六方,分别为为傅以礼所作“戊臣” “以豫白笺”“以豫印信”“以礼审定”四印,以及为傅以绥所作“艾臣”“以绥私印”二印,这六方印章分为四个标的,与去年秋拍的“以绥”白文连珠印、“傅”字朱文印及“傅氏艾臣所藏”白文印均为同一藏家旧藏。

Lot 3491

赵之谦刻 傅以绥用寿山芙蓉石对章

印文:1、艾臣。2、以绥私印。

边款:1、冷君作。2、作小印,须一笔不苟。且力浑厚,前五年尚不到此地步也。撝叔为艾翁刻。

出版:

1、《丁丑劫余》第十七册,P26,丁辅之、高络园、俞序文、葛昌楹辑,1937年钤印本。

2、《二金蝶堂遗墨》P306,日本二玄社刊行,1979年。

3、《赵之谦印谱》P58,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1979年。

4、《中国篆刻丛刊》第二六卷—赵之谦(一),P23、P57,小林斗盦,日本二玄社刊行,1981年。

5、《篆刻全集》第七册,P22,小林斗盦辑,日本二玄社刊行,2001年。

6、《海派代表篆刻家系列作品集》赵之谦,P66、P71,韩天衡、迟志刚编,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2018年。

7、《赵之谦二金蝶堂印谱两种》P33、P34,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2019年。

1.1×1.1×2.8 cm×2


Lot 3492

赵之谦刻 傅以礼用寿山芙蓉石对章

印文:1、戊臣。2、以豫印信。

边款:1、冷君制。2、丙辰正月戊臣属。

出版:

1、《丁丑劫余》第十七册,P30,丁辅之、高络园、俞序文、葛昌楹辑,1937年钤印本。

2、《二金蝶堂遗墨》P307,日本二玄社刊行,1979年。

3、《赵之谦印谱》P59,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1979年。

4、《中国篆刻丛刊》第二六卷—赵之谦(一),P23、P35,小林斗盦,日本二玄社刊行,1981年。

5、《篆刻全集》第七册,P16,小林斗盦辑,日本二玄社刊行,2001年。

6、《海派代表篆刻家系列作品集》赵之谦,P64,韩天衡、迟志刚编,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2018年。

7、《赵之谦二金蝶堂印谱两种》P39、P40,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2019年。

1.3×1.3×3.4 cm×2

“戊臣”“艾臣”二朱文小印宽边细文,刀法涩拙,气息古朴颇有黄小松之风,落款均为“冷君”,其风格与“以绥”白文连珠印、“傅氏艾臣所藏”白文印以及“傅以绥茂臣氏之印信”等二十六岁之作一致,当作于同一年。“以豫印信”和“以豫白笺”明显为仿汉人满白文风格,线条粗壮浑厚,布局匀整中能得空气,“以豫印信”边款纪年为“丙辰”,即咸丰六年1856,赵之谦时年28岁;“以豫白笺”边款云“节子属仿汉印,刻成视之尚朴老”,看来是赵之谦颇为得意之作。


Lot 3494

赵之谦刻 傅以礼用寿山石印章

印文:以豫白牋。

边款:莭子属仿汉印,刻成视之。尚朴老,冷君记。

出版:

1、《丁丑劫余》第十七册,P31,丁辅之、高络园、俞序文、葛昌楹辑,1937年钤印本。

2、《二金蝶堂遗墨》P306,日本二玄社刊行,1979年。

3、《赵之谦印谱》P61,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1979年。

4、《中国篆刻丛刊》第二六卷—赵之谦(一),P31,小林斗盦,日本二玄社刊行,1981年。

5、《篆刻全集》第七册,P11,小林斗盦辑,日本二玄社刊行,2001年。

6、《海派代表篆刻家系列作品集》赵之谦,P62,韩天衡、迟志刚编,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2018年。

7、《赵之谦二金蝶堂印谱两种》P41,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2019年。

2.3×2.3×4.3 cm

所可记者,一是这个时期的傅以礼还尚未改名,仍用“以豫”原名,二是赵之谦对于汉白文印的趣味明显以“朴老”为尚,这与一年之后在“何传洙印”一印边款中发的那通著名议论直接呼应:汉铜印妙处不在斑驳,而在浑厚。学浑厚则全恃腕力,石性脆,力所到处应手辄落,愈拙愈古。“朴老浑厚”是赵之谦对白文印的追求,也是其成熟时期作品的主要特点,“以绥私印”一印便能说明问题。此印无纪年,线条匀整中有变化,边款云“作小印须一笔不苟,且力浑厚。前五年尚不到此地步也。撝叔为艾翁刻”,从其自称“前五年”的口气以及落款“撝叔”可知此印应作于三十岁左右,在这里面他表达了创作小印的关键在于“一笔不苟”,并且再次提到“浑厚”二字。“一笔不苟”四字颇堪玩味,请注意,他说的是“笔”而不是“刀”,在后来的印论中他说得更明白:“古印有笔尤有墨,今人但有刀与石”(《钜鹿魏氏》印边款),对篆刻笔墨趣味表达的重视,也就是所谓“印从书出”的实践是赵之谦篆刻的极大贡献,此“一笔不苟”四字可算这个印学理念的滥觞。


Lot 3493

赵之谦刻 傅以礼用青田石印章

印文:以礼审定。

边款:丙寅二月,撝叔刻。

出版:

1、《丁丑劫余》第十七册,P28,丁辅之、高络园、俞序文、葛昌楹辑,1937年钤印本。

2、《二金蝶堂遗墨》P307,日本二玄社刊行,1979年。

3、《赵之谦印谱》P60,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1979年。

4、《中国篆刻丛刊》第二七卷—赵之谦(二),P101,小林斗盦,日本二玄社刊行,1981年。

5、《篆刻全集》第七册,P99,小林斗盦辑,日本二玄社刊行,2001年。

6、《海派代表篆刻家系列作品集》赵之谦,P152,韩天衡、迟志刚编,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2018年。

7、《赵之谦二金蝶堂印谱两种》P124,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2019年。

1.5×1.5×4.7 cm

这六方印中纪年最晚的是作于同治五年丙寅二月的“以礼审定”白文印,赵之谦时年38岁,此印与“大兴傅氏”“华延年室”“华延年室收藏校订印”等印为同年所作,是目前所知赵氏为傅氏兄弟所刻的最后一批印,代表了其篆刻成熟时期的基本面貌。这个时间点正处在赵之谦首次入京应考失败后返回浙江的日子里,正月,他和傅以礼、魏稼孙、何竟山等平生好友还一起聚会出游,也许正是这个难得的机缘,也许是落考之后需要以创作来排遣,这一时期,赵之谦创作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书画印佳作。单单在这年的前两个月,他就为傅以礼创作了不少作品,有书法的匾额、对联和四条屏,当然还包括前面提到的那几方印章,之后他就前往台州,然后到黄岩去找孙熹。

当然,最精彩的还是他的自用印,如同样作于这年仲春的“赵之谦印、长陵旧学”两面印,而最经典莫过于“为五斗米折腰”和“赵之谦印”对章了,前者是一生的朱文名作,后者则是一生的白文巅峰。


Lot 3495

赵之谦刻 青田石自用印

印文:赵之谦印。

边款:此儗汉铸印,似得其神隨。

观款:悲翁志在经世,印为小技,聊资託兴而已,然所造诣,以钟鼎碑碣文辞骚赋之学,写其乱离愁苦放浪愤激之況,为百世师也。节厂三兄近集拓悲翁印谱,得其自用印以示余,真能集皖浙之大成,而自具面目者。长沙唐源邺拜观并识于休景斋,时己丑春。況下脱自足二字。

出版:

1、《传朴堂藏印箐华》卷十二,P2,葛昌楹辑,1925年钤印本。

2、《吴赵印存》卷十,P3,葛昌楹辑,1931年钤印本。

3、《丁丑劫余》卷十七册,P18,丁辅之、高络园、俞序文、葛昌楹辑,1937年钤印本。

4、《明清名人刻印汇存》卷十,P5,葛昌楹、胡佐卿辑,1944年钤印本。

5、《晚清四大家印谱》第二卷,P3,方节盦辑,宣和印社刊行,1951年。

6、《赵之谦印谱》P7,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1979年12月。

7、《中国篆刻丛刊》第二七卷-赵之谦(二),P111,小林斗盦编,日本二玄社刊行,1982年。

8、《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P1338,文物出版社,1987年12月。

9、《印章边款艺术》P293,书目文献出版,1993年6月。

10、《续印史留遗》第三册,P24,现代中国艺术中心刊行,1996年。

11、《近代名家书法大成》第四册,P19,上海书画出版社刊行,1998年。

12、《中国玺印篆刻全集》篆刻下,p148,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11月。

13、《篆刻全集》第七册,P104,小林斗盦编,日本二玄社刊行,2001年。

14、《斗盦藏印》P110,谦慎书道会刊行,2005年。

15、《中日书法の伝承》P177,谦慎书道会刊行,2008年8月。

16、《怀玉印室藏印选》P119,北斗文会刊行,2009年11月。

17、《海派代表篆刻家系列作品集》赵之谦,P48,韩天衡、迟志刚编,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2018年。

4.8×4.8×5.3 cm

白文“赵之谦印”是赵之谦自用姓名印中尺寸最大者,其线质之雄浑苍莽、布局之变化生动、刀法之果决精妙,尤其是其间洋溢的浓郁金石气息,是为赵之谦白文印创作的不朽佳构。此印布局作回文,对角的“赵”“谦”二字笔画繁多,“之”“印”二字笔画简练,形成自然的虚实对比,尤其是“印”字上部三条斜线作三个斜点,与“之”之的大面积留红相呼应,平中寓奇,堪称巧妙。线条乍看光洁整齐,实则变化多端,如“之”字竖划的起笔、末笔横划的收笔,“谦”字右部两竖划的收笔、“印”字上部三斜点的收笔等,或重或轻,颇具书写的笔墨趣味,这种情况,都是他人拟汉印中所未有的。边款称“拟汉铸印,似得其神髓”,这所谓的“神髓”,一者自然是他经常强调的“浑厚”,二者便是“古印有笔尤有墨”,赵氏对于汉印异于他人的理解,令其无论以何种风格作印都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出强烈的个人才情,这过人的才情,正是其标志性的特色。

此印有唐醉石1949年边跋一段:悲翁志在经世,印为小技,聊资託兴而已,然所造诣,以钟鼎碑碣文辞骚赋之学,写其乱离愁苦放浪愤激之況(自足),为百世师也。节厂三兄近集拓悲翁印谱,得其自用印以示余,真能集皖浙之大成而自具面目者。长沙唐源邺拜观并识于休景斋,时己丑春。唐醉石评论赵之谦的篆刻说“真能集皖浙之大成而自具面目者”乃是知者之言,在这段文字中我们也知道印章此时已到了方节厂手里,而在这之前,这方印连同“为五斗米折腰”朱文印一直为传朴堂葛氏兄弟收藏,葛昌楹正是在1949年正月将珍藏的吴让之、赵之谦作品百余钮转让给了方家。


erweima_wbz印谱.教程.技法 - 分享

加微信获取:wenbaozhai365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