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篆之代表泰山刻石,泰山刻石歷史,秦代書法藝術特點

秦始皇巡狩時,刻石泰山山頂,石殘。斷石明代出土,殘存篆書二十九字,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毀於火,嘉慶二十年(公元1815年),在山頂玉女池得殘石2塊,僅存10字。相傳為李斯手筆,書法流動婉通,是秦篆正宗。

a3722_01

釋文:臣斯臣去疾御史大臣昧死言臣請具刻詔書金石刻因明白。

《泰山刻石》作為秦篆的代表作之一,歷代都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唐張懷瓘《書斷》云:“《泰山》、《嶧山》秦望等碑並其遺迹,亦謂傳國之偉寶,百代之法式。”袁昂《書評》亦云:“李斯書世為冠蓋,不易施平。”李嗣真《書後品》稱其為:“秦相刻銘,爛若舒錦。”宋劉跂《泰山秦篆譜序》云:“李斯小篆,古今所師。”明趙宧光云:“秦斯為古今宗匠,書法至此,無以加矣。” 

a3722_02
 
從書法藝術上看,《泰山刻石》主要有兩大特點:

(一)用筆精美,平穩流轉,骨肉勻稱,含蓄委婉,氣魄宏大,簡捷明快。與先秦書法相比,秦小篆行筆粗細大體相同,橫平豎直,轉折處極為流利飄逸,無生硬之筆。藏頭護尾,筆筆精細,一絲不苟.如錐畫沙,委婉含蓄中自有骨力豐沛之氣。橫勢穩健,縱勢豪逸,簡練明快,宏偉壯觀。雖法度嚴謹,但不失威嚴雄奇之神采,山嶽廟堂之氣象。以強勁平穩之骨力,時出飛動流走之生機,恰如張懷蓬《書斷》中稱:“畫如鐵石,字若飛動”,“其勢飛騰,其形端儼”,“作楷書之祖,為不易之法”。

(二)結體整齊劃一,力求平正對稱,橫密縱疏,端莊雄偉,隱隱然又有秀麗之氣。從書體上看,比以前的甲骨金文以至長石鼓文更為簡煉,規範化。其一,它還保留着象形文字的某些特點,着重突出圓筆曲線之美。其二.充分地發揮了漢字的特有的美。具有裝飾美的意味。線條整潔協調,改變了以前繁雜交錯的形式,書寫形式走向規律化。其三,力求嚴格的平衡對稱,工整精緻,大小相仿,面目十分突出。其四.橫密縱疏,充分表現了篆書的形體特徵,使其在雄偉之中產生一種秀麗之氣,婀娜飄逸。其五,分布嚴格,空間層次以相距的對應關係,示人以嚴格的規則,給人以美,又示人以莊嚴。篆書到此,再也沒有天真隨意、古拙任性的風韻,既意味着完全的成熟,同時也意味着由此必將走向衰退。嚴之極必死,必走向它的反面。


erweima_wbz 篆刻小站 ...

學習交流微信號:wenbaozhai365

《秦篆之代表泰山刻石,泰山刻石歷史,秦代書法藝術特點》上有1條評論

發表回復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