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印汇,方介堪编,摹录古玉369件研究古玉印极佳资料

《古玉印汇》(下简称《印汇》)是方介堪先生三十岁时完成的一部印学著作,两年以后,即1932年5月由西泠印社印行。《印汇》采集自明《顾氏集古印谱》以下古印谱录21种,摹入战国至汉魏玉印369方,是当时专题辑录古玉印的集大成之作。

在《印汇》之前,张祥河曾于咸丰元年(1851年)辑《秦汉玉印十方》;藏印家何昆玉于1917年辑陈介祺所藏秦汉玉印成《簠斋藏玉印》一册,收入玉印68方;1920年陶祖光辑《金轮精舍藏古玉印》一册,所收类多伪品;至1943年,倪玉书续有《秦汉玉印图录》之辑,方法虽趋近代,但亦真赝杂厕,真品寥寥无几。论数量之富和选择之精,编次考释之严谨,《印汇》都是堪称卓荦冠群的。

《印汇》所录玉印可以分二个系统,一是见于晚清诸家印谱著录、当时尚存于世的玉印200余件,如陈介祺、吴式芬、吴大澂、高庆龄、郭裕之、徐士恺、王石经、张祥河、赵时棡、龚心钊、张丹斧、黄宾虹、陈汉第、张厚谷、徐安、罗福成等人所藏(辑),这部分玉印据我的调查,现在主要为上海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天津艺术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和浙江省博物馆收藏。具体地说,吴氏十六金符斋、龚氏瞻麓斋、徐氏懋斋、赵氏二弩精舍之玉印绝大部分在建国以后归藏上海博物馆,总数达100 多件;陈氏簠斋、吴氏双虞壶斋及王石经、高庆龄所藏,分别转入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历史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天津艺术博物馆,尤以故宫为多。中国历史博物馆的玉印,多系二十世纪50年代建馆时由故宫、上博调拨。其中仅有个别如“宋婴”流入日本。张祥河所辑十印中的“周玉”现在常熟博物馆。黄宾虹藏数件,今归浙江省博物馆。碧葭精舍之玉印,伪品较多,亦有所分散,部分亦藏上海博物馆。这一系统的玉印,总体上收藏较为集中,保存至今未为短失。另一系统为明顾氏、范氏二家所辑藏,达163件,尤以顾谱最多。这部分玉印,今个别藏于日本,如“程灶”、“王莫书”等,但大多不知所终,旧说大半在隆庆间毁于火。顾谱在晚清时流传足本已仅见一部,范谱亦世人罕睹,晚清诸家所藏又散于各谱。因此,首先从资料的搜集角度而论,《印汇》的问世,对古玉印的学术层面的研究和艺术借鉴都是具有披沙拣金、继绝兴废的特殊意义的。

《印汇》并不仅是一部通常意义上的印谱,而是对存世古玉印资料的梳理、考订中融入当时印学发展成果及方介堪先生个人研究心得,同时又吸收了《顾氏集古印谱》开创的体例、形式,注重对古玉印孕涵的文字史料、篆刻艺术价值进行阐释的著作,其中贯穿了作者的断代意识和类型研究理念。方介堪先生编纂的着眼点并不斤斤于篆刻、印信方面,这一点在自序中他也谈到:“玉质坚贞,文多光采,于金石之外别见妙造,况资助于地理历史文字雕刻学之参订者尤多,岂一时昭信而已哉。”诸宗元在此书序言中论此书“岂独规规于印学名物文字,将以证经史之阙佚,不待具举”,是恰如其分的。《印汇》的《凡例》又开宗明义:所收玉印,编次按玉印的形式、文字内容和古玺、秦汉、汉印为类分,这在当时和其后较长一段时期的印谱编集实践中,都是处于先进之列的。《印汇》编者的学术立场和学术水准,集中体现在要言不烦、言之有据的注释考证文字之中。注释内容可分为:一,注记资料来源和钮式;二,重要遗物的流传经过;三,释文的考订辨误;四,印文所涵史实的阐述;五,艺术特征的评述。如果说,前一、二两类内容是旨在便利读者研究的科学体例,对一般著录家并不为难的话,那么,后三方面的文字,若不具备丰富的学识和深厚的艺术实践,是难以阐幽发微、自出机杼的。

方介堪先生编订《印汇》之时,已在进行玺印文字的汇辑、考释和研究,从《印汇》的考释中可以看出,他在史料学、古文字学等方面的功力和投入程度,不是当时一般青年篆刻家所能望项的。《印汇》注文中还透露方介堪先生对“殳篆”印文书体并作过分类的集中研讨,在“或”印下注文日:“或与国通,《说文》邦也,金文国多作或,此或字用笔与‘或、成’二字偏旁同一结体,予近将殳篆汇成一篇,以究文字沿革之由。”由兹可见他的探索之勤。

对于古玉印的断代,在当时中国现代考古学尚未昌明的条件下,所能论据的仅是文字资料。由于方介堪先生淹通金石文字和书法变迁,对于古玉印的断代往往目光如炬,一语中的。历来称为“秦九字玺”的“疢疾除,永康休,万寿宁”印,他摒除文彭以来陈见,认为“夫秦印篆法尚兼古籀意,与六国玺文稍同,错综遒劲处与缪篆迥异,且其句亦简劲,如‘治众思士’、‘宜民和众’之类,语意深厚,非若汉人。……况是印语气与汉瓦当文、吉语印酷相似,笔意尤肖,断为汉物。文氏以为秦玺,恐未尽然也。”这些考证,具有科学严密的逻辑力量,也可见他考证鉴别方法之一斑。方介堪先生辑入《印汇》的玉印,是根据当时的条件进行过汰选的。他在凡例中表明:“可疑或伪刻者悉不选入,别为记出,以待考正。”我经校核,《印汇》所征诸谱中的玉印,有些并未摹入书中,如《簠斋印集》之“扈偃”(大)、“卫青”。《印汇》“苏凤”一印,作者选择了《顾氏集古印谱》所录者,其下注云:“海丰吴氏所藏者系龟钮,篆稍瘦峭,当别是一物。”先生的看法不言而喻。这些,都反映了编者的鉴真辨伪眼力。

方介堪先生首先是一个长于金石学的文人。他所编订的《印汇》,视野并未仅仅关注于篆刻艺术。对于古玉印中的史料,他往往凭籍渊博的学识,突破艺术与学术之间的界限,考究勾稽,发人所未发,使读者见微知著,认识古玉印作为历史文物的整体价值。《印汇》中如“匈奴相邦”、“窒孙丘”、“古成胜”、“更始”、“寿成”、“緁伃妾娋”等印,他都分别从古文字、姓氏、制度诸方面进行考释,精审简明,凿凿有据,令人信服。“緁伃妾娋”下编者注云:“是印自龚氏流传以来,皆释作‘妾赵緁伃’,以为飞燕所佩,……‘赵’字从女从肖,应读作‘緁伃妾娋’,盖以緁伃为汉时女官,妾乃女子谦称,犹男子之称臣某,‘娋’其名也。”又“寿成”印,编者释曰:“又有‘辟非射魃’一印,皆得之新莽时圹器中,寿成,宫名,或当时之一妃印欤,其篆法与汉量铭同,确新莽时遗物。”“更始”玉印,《印汇》认为系淮南王刘玄之“年纪印”,都是颇具新意的见解,可以窥知方介堪先生研究思维的活跃。

作为一个篆刻艺术家,方介堪先生当时已经名播域内,刻苦深入的艺术实践,赋予他敏锐、准确的审美判断力,《印汇》的注释虽惜墨如金,但对于所收玉印中之尤为佳胜者,作者的激赏之情仍时时溢于言表,如“万岁无极”印下注云:“篆法浑淳可珍”;“淮阳王玺”下注:“……是玺篆法朴茂精湛,洵为王玺中之最精者”;“王莫书”下注云:“……此为汉印中亦不可多得之品”。可以说战国、秦汉玉印文质并美的艺术鉴赏价值,是促动方介堪先生(也包括在他前后的张祥河、何昆玉、倪玉书)将之从古印中择选出来特立专谱的最重要的因素。张氏辑赵谦士所藏十印,何昆玉所辑以簠斋藏品为主,且仅注质料,多无考释,编集工作是简便的,而《印汇》一书追求明清旧谱,囊括当时所见玉印的空前数量,一一精心摹勒,其非穷年兀兀不可得。同时也可以认为,作者没有一种情感与理念相融合的激越驱动,是难以想象成就其事的。对于古玉印风格特性,在此前的丁敬、赵之琛、吴昌硕、胡钁等印家已有所认识并付诸于创作的表现,如丁敬在“寂善之印 · 澫崖道人”两面印边跋中云,“以汉玉章法作两面印”;赵之琛“镜花水月之庐”印款曰,“仿汉玉印贵苍劲中有秀逸之气,此作自谓近之矣”。风格类型的意识是在篆刻艺术实践与研究中形成的。显然,方介堪先生在长期的悉心探索中,清晰地把握了在整个古玺印体系中玉印作为独特类型的存在。他以“玉篆楼”为斋号,以善作晶玉印著名于当时篆刻界,而且一生的创作个性,也在青年时期已经确立。他三十岁前后的印法已多参汉玉印清朗疏缓,流动圆劲的风格,与鸟虫书印一样构成他印风的主要特色之一。可以这样说:《印汇》是他心灵深处钟情于古玉印这一风格类型而凝聚成的结晶,《印汇》之编也使他一生的篆刻创作受到了深深的浸润,为他的作品披染上难以掩却的艺术风采。

在上世纪20年代的社会条件下,对方介堪先生这样一个清寒的文人艺术家来说,要完成这样一部采撷20余种谱录的资料汇录,所倚赖的手段只能是响拓(钩摹)。人们可以以之与原钤本和今天现代技术手段制作的影印本相比照,《印汇》的钩摹是完全当得起神形具备、不让真迹之誉的。不难想见,当年方介堪先生所倾注的是何等的毅力和功力。

《印汇》问世至今已经近七十年了。今天篆刻界和印学界的同人所处的社会条件和拥有的资料条件已经与当年不可同日而语。但是,人们是不会低估这样一位秦汉玉印研究、传播的先行者的劳绩的。在近七十年的岁月中,《印汇》曾经沾溉了几代印人和学者,通过《印汇》的传播,秦汉玉印对当时和其后的篆刻艺术创作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是无庸赘述的事实。由于韩天衡老师之介,1975年方介堪先生寄寓沪上期间,我与童辰翊师兄等同他老人家有过几次见面的机会,介堪先生为我们一一写字、刻印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我在提笔撰写这篇小文以纪念方介堪先生百年诞辰之际,又不禁浮想起当年借读《印汇》时的感怀和在夏日阳光下晒图复制的情景。也是由于《印汇》的启发和触动,才使我在后来萌生了对古玉印进行一次初步综合研究的念头。站在前辈铺垫的基石之上,我们应当立志继承下去,并有所前进和发扬,然而在每一学术领域中筚路蓝缕的开山之人,人们是不会忘记的。

(引自2004年温州书法家协会编《方介堪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文集》。由于腾讯系统不支持文字中插入造字字形,原文例举的古字形及相关句式有删減,特此说明。)

《古玉印汇》,方介堪编著。2013年12月上海书画出版社据1932年5月本影印出版,是作者1925年至1931年以6年时间编纂而成,新版本增加了摹本的朱蜕图,令读者赏心悦目。所录玺印皆作者据明清两代著名印谱21种所收玉印钩摹而成。所据谱名俱罗列记述。每页一至二印,分十五类,总计摹录古玉369件,每摹本下有材料出处和相关考据。赵叔孺题签,王福庵书扉页,有诸宗元,马衡,王福庵序及作者自序。本编是研究古玉印的极佳资料,向为学者和篆刻家所青睐。


erweima_wbz印谱.教程.技法 - 分享

加微信获取:wenbaozhai365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