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官印,作爲權力的象徵,基本都由官員佩帶在身,隨時可以鈴蓋在施之於 公牘的封泥上,這樣便於提高公務辦理效率。當時的公牘,大多書寫在木簡或木牘 上,傳輸的過程中需要保密,於是在捆紮簡牘的結繩處加一封泥,用來鈐蓋官印, 以防範私自啟封和表示公權力的威嚴。據載,等級不同,用泥不同,皇帝用紫泥,…. 一般官吏用青泥。近代以來,在新疆、山東、陝西等地出土了大量的官印封泥,都是研究漢代官印的好材料。
存世漢官印資料中,兩漢及新莽時期的遺存非常豐富。西漢初期的官印形式基本繼承了秦代的制度,仍保持「田」字或「日」字界格,字法也沿用秦代篆法,自然輕鬆。距漢代開國二十年左右,漢官印開始去掉「田」或「日」字界格,只有極少數的印章還保留著。從鈕飾來説,秦代官印多是鼻鈕,而西漢初期的官印則多是蛇鈕或魚鈕。
漢官印有「璽」「印」「章」三種不同的名稱:皇帝、皇后、諸侯王稱 「璽」,列侯、鄉亭侯、將軍部屬、郡邑令長等稱「印」,列將軍稱「章」。這些 官印的材料與鈕制也不同於秦印,有嚴格的等級規定。一般爲方形,大小在兩公分 到三公分。只有「嗇夫」等職位低微、不列品秩的鄉官,才用半通印。
新莽政權雖然只存在了十幾年的時間,但是卻留下了數量繁多的官印,其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非常高。新莽政權依據五行和三統學説(指黑統、白統、赤統,由董仲舒提出,三者依次輪轉,而不同朝代分別與之對應)對各項制度做了很大的改革,新莽政權自認爲是以土德王,且里白統,土所對應的數字是五,白統又稱地統,地數爲六,所以新莽時期的官印字數用五與六,不足五、六字者用「印」「之 印」「之印章」補足。漢武帝時期官印字數始開始用五,但僅限於兩千石以上的官員,而新莽時期的五字印則上下通用,只是兩千石以上稱「章」,兩千石以下稱 「印」。新莽時期的官印較之西漢製作更爲精美,字法也更爲講究,變得更加勻稱 齊整。因爲印面文字多採用三行、行二字的方式排列,文字體勢具有黃金分割的特點,十分美觀。王獻唐先生在《五鐙精舍印話》中説:「新莽篡漢,百度維新,凡有製作,無不精美。印爲國家重器,尤刻意求工。今傳新莽官印,鈕制鍊冶,俱皆 華妙。印文書刻之工,遠邁秦漢,更無論魏晉。昔戴醇士謂莽泉爲一絶,余謂莽印 亦爲一:絶。篆刻至莽,殆摹印之極規矣。」
東漢建立後,廢除了新莽時期的印章制度,一定程度上恢復了西漢的舊制,一 般宵印的印文變爲四字,不足四字者用「印」「之印」補足。在文字處_方面,也繼承了西漢制度,文字結構多是將小篆變爲方正之態。但東漢和西漢的官印遺是有所區別,如西漢時期的印章多以澆鑄爲主,而東漢則多用刊鑿的方法。其中刊鑿較精美者,並不遜於西漢的鑄印,而有些頗具率意的鑿印所流露的意趣則是鑄印所未 能表現者。從印文風格看,東漢官印與西漢官印相比則顯得圓轉不及而方折通之, 這種現象當然是因爲大量使用刊鑿方法。但從總體上看,東漢時期印章的X藝製作水平和藝術創造力較之西漢和新莽時期略遜一籌。
漢官印的輯録始於南宋。真正認識到漢印藝術價值的是趙孟頫,他在《印史 序》中提出:「采其尤古雅者,凡模得三百四十枚,且修其考證之文,集爲《印史》。漢魏而下,典刑質樸之意,可彷彿而見之矣。」「典刑質樸四字,可謂是對漢印特徵的高度概括。明代集古印譜者衆,基本沿襲趙氏,以集古爲主•晚清以 來,漢官印研究打開新局。瞿中溶《集古官印考證》,「集古」之外,嘗試考證, 前所未有。之後,吳式芬、陳介祺所著《封泥考略》,則是第一部輯録封泥並加以 考證的專書,其考論之精審,爲後世之典範。除上述二書外,其他自明代以來的集 古印譜宮私並存。羅福頤所輯《秦漢南北朝官印徵存》是這一領域的集大成者,迄 今未打超越者◦近年來,王人聰、葉其峰合著的《秦漢魏晉南北朝官印研究》,孫慰祖主編的《兩漢官印考》,以及趙平安所著的《秦西漢印章研究》,都是這一領域的最新成果。
總之,漢官印在繼承秦制的基礎上有了進一步的改革,形成了一種雍容端莊, 具有廟堂之氣的審美取嚮,是一個博大精深的藝術寳庫。所謂「印宗秦漢」,實際 上側重在「宗漢」。漢印的經典性,不僅表現爲它所建立的印章制度奠定了我國古 代印章發展的基礎,還表現在它所包含的豐富內涵和典正風範,滋養了明清以來幾乎所有的印人,成爲後人學習篆刻藝術的必由門徑。
學習交流微信號:wenbaozhai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