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染秦汉,籀文的前世今生,不仅文字更是古人智慧结晶

智者,知也。知者,识词也。西周宣王时期,当时有个太史名叫史籀(读音:zhòu第三声),他用西周文撰写了《史籀篇》,共记十五篇,这《史籀篇》也就是后来籀文的鼻祖。根据相关历史文献记载,那时候做史官、太史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做的,而这本《史籀篇》更是作为当时史官、太史等相关官职资格考试的标准,一直沿用到汉代。

那么这史官、太史一类的资格考试又有什么硬性标准呢?坊间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要掌握籀文文字5000个,另一种说法是要掌握籀文文字9000个。无论哪种说话更准确,从西周到秦朝再到汉代,想要做个史官、太史的话最少要认5000个字。由此而知,不管你从事什么职业,或者搞什么科学研究,首先都要把该认的字儿给认全了,只有你认识的字儿足够多了,这样才能少走弯路。

清代时期,有两位著名的金石学家,一个叫吴大澂,一个叫陈介祺,俩人一致认为籀文其实就是石鼓文,是先秦刻在石头上的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发现于唐初,共十枚,高约二尺,径约三尺,分别刻有大篆四言诗一首,共十首,计七百一十八字。内容最早被认为是记叙周宣王出猎的场面,故又称“猎碣”。

直到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著名学者王国维认为籀文是指战国七雄之中的秦国文字,而战国七雄的另外六个国家所用文字为古文。如王国维所说,籀文指的是秦国时期的文字,恐怕也是不对的,那编撰《史籀篇》的西周宣王史籀怕是要欲哭无泪了。籀文是时代来划分,而并非地域区分的。

籀文作为周代文字,一般认为“大篆”。但其又与大篆有所不同,遂名之“籀篆”,甚至视为“奇字”。从广义来说,“籀文”包括大篆、小篆、古文等;从狭义说,仅指《史籀篇》文字,即宗周之书。秦人李斯乃“小篆”之鼻祖,遂以籀文为“大篆”。

籀文是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字,更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和象征。


erweima_wbz印谱.教程.技法 - 分享

加微信获取:wenbaozhai365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