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牧甫(安徽黟县人,原名士陵,字牧甫,亦作穆甫、穆父,后以字行。晚年别署黟山人、倦叟、倦游窠主)是中国篆刻史和晚清印坛上少有的几位开宗立派的艺术大师之一,其印风一百多年来一直影响着印坛,特别是岭南印坛。
三连珠“潘-仪-增”印印蜕
在晚清印坛中,金石考据之风盛行,篆刻流派纷呈,黄牧甫全面继承皖浙二派印学传统,广收博取,同时受赵之谦印学精神的启迪,在印学实践中,他努力取法借鉴当时所见大量出土的古器物铭文,在篆刻章法布局中讲究疏密穿插,线条锋锐挺劲;运刀爽利,不加修饰,洗练沉厚,平中求奇,苍劲跌宕。特别是黄牧甫开创的薄刀、锐刃、单刀冲刻边款,如斜风细雨,轻舟万重,独具面目。全面实践了清代金石书画家主张“书从印入,印从书出”的学术传统,彰显了黄牧甫别具一格的篆刻艺术风范。
不久前,篆刻小站曾见有人发布了一方带有印章立面、印面、印蜕和刊有穷款“牧甫”二字的三连珠印章图片,即三连珠“潘-仪-增”白文印。但凡从事篆刻研究和创作的专家都知道,这是一方罕见的黄牧甫遗印。这让篆刻小站想起在杭州举行的西泠印社2014年秋季十周年庆典拍卖会“文房清玩·晚清六大家篆刻专场”上,1892年至1899年间,黄牧甫篆刻的三连珠“潘-仪-增”印等10方自用印在西泠印社以241 . 5万元(含佣金)成交。这方三连珠“潘-仪-增”印也被收入《文房清玩·晚清六大家篆刻专场》图录中。从外观上看,这是一方特征明显的高山冻石,其质地较纯,温润凝脂,印章立面中心不规则分布一些乳白色环晕,环多呈粉白棉絮状,大小分布多寡不一,体表微透明偏绿,加上大小环钮相扣,其观赏性更优于其他高山冻石。可谓石佳印美,故此印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不言而喻。
三连珠“潘-仪-增”印立面
连珠印是中国古代传统印章形制之一,通常是两方及以上、尺寸相仿的印连在同一方印章上,两方印印面各自独立,而印身彼此又连为一体。春秋战国时期的私玺中即有连珠印,在传世的各种集古印谱中,能看到三连珠、四连珠印两种,多为朱文吉语,常见的三连珠印文有“百-千-万”“敬-公-正” “出-入-吉”等;四字连珠印文有“大-吉-昌-内”“王-有-大-吉” “正-行-无-私”等。另外,常见的二连珠印,始于唐代,如“贞-观”朱文印。二连珠印取长方印,界分为二,分刻名号单字、姓名或表字,亦有作椭圆式。连珠印印文的表现形式不外乎四种:一是上下皆为朱文印;二是上为白文,下为朱文;三是上为朱文,下为白文;四是上下全为白文。三连珠“潘-仪-增”印属于第四种形制。
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篆刻小站曾醉心于学习黄牧甫篆刻,书肆每见黄氏印谱,倾囊购之,心摹手追,乐此不疲。这方三连珠“潘-仪-增”白文印,实为罕见,笔者就各个时期自购并分别留存于长沙家中和北京家中的各种黄氏印谱——1990年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的《黄牧甫印集》 , 1993年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的《黄士陵印谱》, 1996年荣宝斋出版社出版的《黄牧甫印影》 , 1998年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近现代篆刻名家精品——黄牧甫印集》,2000年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的《黄牧甫篆刻作品集》 , 2007年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的《黄士陵》 ,2011年重庆出版社出版的《黄牧甫流派印风》, 2012年重庆出版社出版的《钱君匋获印录·黄士陵卷》, 2012年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黄士陵印举》 ,以及最新的2014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黟山人黄穆甫先生印存》等数十种资料均未见此印著录。随着当代篆刻市场的升温,这种不见著录的名家遗印,不断从民间藏家手中浮出水面,惊艳印坛。从此印作风格上看,应为黄氏中晚期作品,既得汉铸印神髓,又彰显了黄氏印风光洁挺拔,方刚朴茂,气息饱满,浑厚华滋的艺术风貌。
三连珠“潘-仪-增”印印面
黄牧甫的书法成就,无疑是他那自成体系的、书印合一的篆书作品,黄氏作品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主要表现在他的用笔、结字和造型,内敛含蓄,法度严谨,一丝不苟,其笔下以小篆为基本构架,杂糅了三代吉金文字的构形表现手法。窃以为,尽管黄牧甫和吴大澂的篆书风格十分近似,这得益于黄氏长期以来的研古、摹古、汲古的艺术熏陶和积累,他以古器物金石铭文研究为底蕴,淋漓尽致地发扬了以小篆笔意写金文的创作模式,为当代古文字书法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学习研究范本。
加微信获取:wenbaozhai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