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彭,象牙印,七十二峰深处,篆法章法及刀法边款典故

中国印章发展到元明时期,文人篆刻开始登上印史舞台。当文人自篆自刻的现象开始普及,中国印坛由此进入更活跃和更多元化的流派印时代,印章从实用阶段向艺术阶段迈出了关键一步。

文彭在其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他开创了中国印章史上第一个篆刻流派——吴门派(又称”三桥派”),印界视文彭为文人篆刻艺术的开山鼻祖。

文彭(1498—1573),江苏苏州人,明代著书画篆刻大家。文彭字寿承,号三桥,别号渔阳子、三桥居士等。曾任当时全国艺术界权威机构国子监博士(还南北两京的),人称“文国博”(注:位居振臂一呼的艺界高位也是文彭被尊为文人篆刻开山鼻祖的成因之一)。他另一个为人所知的标签是明代书画大家文征明的长子。

今天,篆刻小站和大家分享文彭的一方代表作品——“七十二峰深处”印。这方朱文印尺寸3.1*3.1*4cm,材质是象牙。目前该印藏于上海博物馆印章馆,在橱窗里有公开展出,想看该印原石原貌的朋友可以到上海博物馆三楼的印章馆一睹真容。

△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文彭“七十二峰深处”印

篆法

此印字体端庄平正,匀和疏朗;线条细劲圆润,工致秀雅;笔力劲健挺拔,印文看起来顾盼生姿,灵动雅逸,算得上是篆与刻完美结合之作。

我观其字,主要是在元朱文基础上参以了秦小篆的结体,尤以“深”“处”两字更为明显。此印篆法比前朝元朱文古朴,又比汉缪印篆风格灵动,可视为介于元朱文、秦小篆、汉缪篆之间——我们甚至可以从这方印中解读出“以书入印,印从书出”的萌芽(如“深”的左下水部、右下“火”部,“处”字右上的竖折笔画等等)——这对文彭来说可能是无意识的,或者因为他精于古文字学和篆书取径斯李小篆,而使其印章篆字自然呈现出书法笔意之故。

此印线条细劲,有些铁线篆的意味,由此呈现古朴之美——这个篆法特点及线条质感既和文彭印宗秦汉推崇篆法合乎六书以及深厚书法功底有关,也和刻工高超的雕刻水平及印章的象牙材质有关。

章法

这方印因埋于地下多年后出土重见天日,通过上博馆展示橱窗可以近距离看到该印脆化龟裂严重,印面四周有较大程度残损,使得印面看起来恍如无边框的朱文印。

△“七十二峰深处”象牙印脆化龟裂严重

观此印章法,总体工稳平正,字势布局均匀:印文六个字的笔画繁简不一,右边“七、十、二”笔画少,参秦印并格之意合占印之四分之一;左下“峰”和右边“深处”的笔画多,各占四分之一,因字随形成自然的疏密对比关系——上疏下密、右疏左密,加上细劲的线条表现,整方印疏朗俊秀,隐隐有山水之象的巧思于其上——私以为文彭在章法设计时即胸有沟壑,现山水林云图于脑海之中。

在章法设计时,文彭还特别注意文字之间的穿插挪让,比如“七、十、二、峰”四字之间的穿插和连笔,“深”字自身笔画的向左连笔等,使整方印保持疏朗的同时不失紧致——这样的章法布局略有别于前朝元朱文,是对汉代印风有所取法的。

关于这方印,令人称奇并被后世津津乐道的是其自然残破导致的印面效果:由于长年水土浸蚀导致印章严重残损,反给该印增添了神秘且自然天成的特殊观感——各字印边的线条都有大量残缺,如“七”的大部,“峰”字右下角,“深”字上方及左边,“处”字左边和下边等。最终的结果是产生了一种妙造自然的意境——观此印,如欣赏一幅山水画,“处、峰”如近石、丛树、曲径,深如溪涧、远峰,“七”如崖岩,而“七、深、十、二”等笔画残破处有如烟云缭绕于山峰之间,山涧穿流于岩石之中,如游于深山高壑,涧流云移,周遭环境清幽疏朗,令人心旷神怡。私以为这种效果甚至比未损之前的原印更加精彩耐看。

刀法

从这方“七十二峰深处”印面到材质的种种迹象表明,该印应是文彭篆写好印文后交给他的刻工李文甫去刻的。最重要的根据是印材是象牙章,象牙章质硬,不易入刀,在未用石章自篆自刻之前,文彭和当时其他印人一样,都习惯于印文篆好后交给专业刻工去刻成(史载为文彭刻章的专业刻工主要有南京李文甫和吴县鲍天成);另一个情况是该印印面线条处理得非常光洁,印底也处理得非常平整,这更接近于刻工做派——刻工为追求印面美观,刻好后通常会对印面线条乃至印底处理得比较精细和干净,比如把印底铲得平整等等。

周亮工《印人传》中有文《书文国博印章后》记载:“先是,公所为印皆牙章,自落墨而命金陵李文甫镌之”。亦可以为佐证。

由于印为刻工所为,以此印来讨论文彭刀法则无从谈起。值得一提的是,此印刻者李文甫是位技艺高超的雕刻家,象牙虽硬,他却能把线条刻得如此灵动细劲,大美如斯,同样令人钦佩和叹服。

边款

该印边款是在一个侧面上刻有“文彭”两字,行草字体,字形因象牙脆化龟裂原因已有较多残缺脱落,只依稀可见两字残影,通过可见部分可以看出该印边款由双刀刻成。

这个边款“文彭”两字是由文彭篆写好交给刻工刻就,还是刻工直接仿文彭字迹刻成呢?

文彭在青田石上自篆自刻之前,曾和友人何震、汪伯玉等谈及因交由刻工刻制印款而不得尽兴(无法署长款?)并深感苦恼之事,加上刻工通常照来样刻制的职业习惯来看,可大体推断,这方署名短款是文彭篆好交给李文甫刻的。

但这并不是说文彭不精于刻边款。相反,文彭不但是个刻边款大家,并且其首创的双刀刻款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文彭本身是书画家,书法功底强,自他发现可用灯光冻自篆自刻后,曾一度迷上双刀刻长文边款——所谓双刀法,即用笔墨书写文字在边款上后,用刻刀沿着线条两边笔迹挖刻成字,这种刻法就象刻碑一样,刻成后俨然是一方微型碑文,加上文好字佳,往往令观者美不胜收,喜爱不已。比如我们谈文彭常提及他的另一名印“琴罢倚松玩鹤”,该印边款即是双刀长款的成功范例(顺附于后以飧读者)。

文彭双刀刻边款的做法无论内容题材还是技法上都大大丰富了印章的表现力,有力推动了当进文人自篆自刻的创作热情,并使边款也成为文人篆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典故

据传该印出土于抗战期间,为浙江收藏大家高时敷所属,其印拓先后辑入丁仁、高时敷、葛昌楹、俞人萃四人集编《丁丑劫余印存》和高氏《乐只室印谱》等。该印解放后经由华笃安、毛明芬夫妇捐赠给上海博物馆。

△《丁丑劫余印存》所拓“七十二峰深处”

顺便提一下,中国有多处七十二峰,如黄山七十二峰、安吉七十二峰、衡山七十二峰等,文彭的“七十二峰深处”印中的七十二峰是指衡山七十二峰,即文彭祖籍处——其先祖从湖南衡山(今衡东县大桥镇礼厚村)迁到江苏苏州,因文氏故土情结,故有此印。


erweima_wbz印谱.教程.技法 - 分享

加微信获取:wenbaozhai365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