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刀劲刻齐白石,篆刻用刀特征,不摹不削不转刀不复刀

近现代印坛上最富创意的篆刻大师,非齐白石莫属。齐白石篆刻得益于他高超的绘画、书法技巧,以对比强烈的空间措置与横斜相参的线条组合来营构章法布局以及箓法结构,从这两点中便可得见他非凡的造型能力。

在常人眼中,篆刻仅方寸之地,首要在篆法妥帖、章法得宜,然后再佐以各种相应的刀法。刀法在此仅仅是篆法、章法之后的附庸,起到的是塑造点线的作用。可齐白石却不这么想,他说:“世间事贵痛快,况篆刻风雅事也!”又说:“快剑断蛟成死物,昆刀截玉露泥痕。”

篆刻用刀就得痛快,就就得挥刀如剑、切玉如泥。故他执刀在手,纵横挥洒、泼辣凌厉,以过人的勇气发起了一场刀法的革命。将刀法引申为创作的第一要义,而篆法、章法退居其次,成为事刀法服务的对象,算刻从属关系来了个彻底的颠覆。如此特立独行、反常合道的举动,使其作品拥有了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他的用刀以单刀例入为主,辅辅以双刀,刀痕大多一側崩碎,一侧光洁。这种刀法原有所本,参考的是赵之谦“丁文蔚”一印的用刀。如其刻刻“八砚楼(图1),基本上与赵之谦的用刀相似,刀尖重入后向前推切,形成进刀粗壮、出刀锋锐的楔形长线,兼具圆钝与犀利的对比效果。这种线条虽然略别于秦汉以及明清流派的篆法结构,参人了《天发神谶碑》的纂法笔意,但就刀法而言,仍是延续了明清双刀技巧,尚未真正体现出自己的个性。

其后,齐白石开始了更深入的研究,他取精用宏,广而化之,将这种楔形线条提纯为大面积、大规模运用的单刀技法,达成前无古人、自成一家的独特风貌如“望白云家山难舍”(图2)一印,线条横直相向,方折劲挺。“望”、“难”、“舍”等字笔画多呈楔形,但刻法却与前印大不相同。

前印多用双刀刻成,线条显得较为敦厚,而此印以刻刀前角入石略侧直冲,线条上缘爆裂剥脱,下缘平齐光洁,刀过后,绝绝不重复,明显地带有偏铎的感觉,让人体味到迅捷、劲劲锐、生辣、野逸的刀味意趣。“白石相赠”(图图3)一印,四四字紧合,线条细锐,明明显可见刻刀从右侧向左侧急冲之迹,用刀急起急收,千脆利落,线条上缘崩碎下缘光洁,让人体悟到刀法的爽利与明快,其次还给人带来了气势逼人、神神采飞扬的审美视效。

“草木未必无情”(图4)是一方朱文印,每根线条须以两刀完成。第一刀执刀略偏,以刀刃前角入石后向一个方向冲刻,由于刀刀向线,留下了较为明显的剥蚀之痕,显得较为毛糙;第二刀,在同一笔画的上缘平冲,刀刃背线,故锋芒不露,线缘显得较为完整光洁。

“悔乌堂”(图5)一印,亦复如如是,层层排叠的线条,仿佛层台高耸的殿堂,森然伫立。线与线之间长短交错、疏密穿插,若过于平匀,则会让人感到单调乏味。故齐白石放刀直取,借助用刀的轻重、向背,使笔画的粗细、间距得以体现。横画大多“上缘崩碎下缘平齐”,竖画大多“左缘平齐右缘崩碎”,表现出较为明显的规律性。

从中也可以看出齐白石用刀的显著特征,即是由一个方向向另一个方向直冲,中途不转刀,不复刀,通过转动印石来完成所有的线条。

齐白石这种大刀阔斧,气势恢弘的刀风,是建立在他“不摹、不削”的理论基础之上的,特别强调了刀法审美的独立性,以酣畅淋漓的刀味效果,完成了刻风格由工稳向写意的过渡,给后人以极大的启发,成为印学史上最具现代意义的先驱。


erweima_wbz印谱.教程.技法 - 分享

加微信获取:wenbaozhai365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