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临摹到创作,我刻古玺印的来龙与去脉,篆刻小站转载

前日,接到某站的约稿,栏目是“从临摹到创作”。我欣然应允,但随即便陷入困扰。因为这个话题是任何书法人都绕不过去的,虽说是见仁见智,但先辈们已经从各个方面都做了深入的分析,并时有激烈的讨论。要么在枯窘的思想中找出路,要么与某某人“暗合”,皆无多大意义。

既然无论如何写都难出其囿,我就把我学习古玺印的经历,以及创作时的取法与设想略写一写,仅供参考。

一、选印临摹

学习篆刻和书法一样,都要从临摹入手,这是提高创作能力最有效的途径。我刚开始学古玺印,是拿了《中国历代印风系列·先秦印风》这本印谱,请周斌老师给选出比较适合初学的一部分。他先是划了十多方,选的都是字口清晰、字法规范、印面构成有代表性的印(如图1、图2)。

左:原印 右:徐要洲临

图1

图2

我临摹之后,拿去让他批改,然后再选另一批。当然有些印我理解得不好,老师让临刻的并不止一遍。这样持续了有两年多时间吧。

这期间,我刻得最多的就是三晋玺印。

三晋文字的结构及特征与西周金文一脉相承,在早期就已经发展成熟,而且日趋稳定。三晋玺印也基本上沿袭了这种审美格调,创造性地将三晋文字融入方寸之中。

由于受空间及铸造工艺所限,三晋玺印的文字更趋整饬精严,体势也更加修长劲美。同时,三晋玺印大量使用朱文,更加精准地来体现三晋文字的特征。因此,我的古玺印受三晋影响最大,即便后来有些放大了,或加入楚系文字,也仍然未脱三晋风貌(例如图3“贫乐道富好礼”)。

图3

二、“集字创作”和“画印稿”

两年时间,除了临摹古印,其间我也有不少所谓的“集字创作”。

我的“集字创作”大致分两种情况。

一是根据内容的需要从晋系的印中集字,用得最多的工具书是《古玺文编》。这种情况下,印文内容精美,但往往有些字没有收录,需要去“创造”。“造”得好坏,决定了印章水平的高下。图4集字创作印“开瓮勿逢陶谢”便是这样。

图4

二是根据原印中的精彩文字去创作内容。这样虽可做到字字精美,但偶有削足适履之感。如图5集字创作印“旧地重游”。

图5

鉴于当时我的工作性质,有时还要出差,并没有充足的时间来随时动刀。周老师便强调要多“画印稿”。

这里的“画印稿”,并非常说的印稿设计,而是指把你随时碰到的姓名、行业、招牌以及任何词,以印章的形式快速画出来。一时间,“独孤求败”“小美发屋”“老炮砂锅”“圣火令”等皆可按赵明先生说的那样“因字生形,因形造势,因势得法”给画出来。这可以在保持趣味性和积极性的同时,提高对章法和字法的认识,与前辈们用篆书写笔记以求识篆有异曲同工之妙。

“画印稿”也可以看做自由创作的一个初期步骤,它对我学习篆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三、“印化”楚篆

前文说过,创作时有些字没有收录,需要去“造”。如何“造”呢?我的主要手段是把楚篆“印化”,有时也掺些西周金文。

由于篆书是施于篆刻的主要书体,故“治印必先识篆,以求篆体之笔法,得笔法则得字法,而章法随之”,因此,识篆、写篆是篆刻的基础。熟识篆书,能避免任意杜撰;多写篆书,能熟悉它的结构特征和笔意规律,刻印时才能更好地以刀代笔。

楚篆文字,原本是寄居在竹木长条之上的,上下连贯一路写来,并不兼顾左右关系,更不是为了篆刻的字法而准备的。为了适应新的印面环境,这就需要一个从楚文字到三晋玺印式文字的“印化”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我们做的研究很多,暂且不表。

总之,我目前的印是尝试以楚篆为法式,以三晋玺印形制为躯壳,即“楚式晋样”。将来或有新方向,也未可知。

附篆刻印蜕数枚,图6“松鹤长春”、图7“死胡同”、图8“静者安”、图9“事之以礼”。

图6 松鹤长春

图7 死胡同

图8 静者安

图9 事之以礼

但愿能像苏士澍先生所说的那样,以篆书涵养篆刻,以篆刻反哺篆书,互为促动,相得益彰。


erweima_wbz印谱.教程.技法 - 分享

加微信获取:wenbaozhai365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