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易訪碑對篆刻風格的影響,展示不一樣的漢味,姜海濤

黃易受家風與時代等方面的影響,進行了大量的訪碑活動,從而奠定了他以後的金石學研究,也影響着他的書法與篆刻,使得書風更加高古,篆刻中加入了許多漢隸元素,隸書邊款也有很大創新。使他的篆刻整體有了更濃厚的“漢味”,在篆刻的發展史上有着重大意義。

黃易;漢碑;隸書;篆刻;隸意

黃易(1744—1802),字小松,號秋盦、秋影盦主、蓮宗弟子等,浙江錢塘人,清代乾嘉時期的書畫家、篆刻家、金石考據學家,“西泠八家”之一,曾參加《四庫全書》的編篡,擅長篆隸,精通古拓本、鐘鼎、錢鏡的鑒賞。

1 黃易的訪碑活動

說到對黃易訪碑,必然要提到他的家庭。其父黃樹穀工篆隸、通金石,據《小蓬萊閣金石目》記載,黃易所藏吉金器物拓本中至少十餘件是黃樹穀原藏,有些還有其題跋,如《孝慈堂印譜》,說明其家父酷愛收藏金石拓本,對年幼的黃易具有一定的啟蒙。雖然黃易八歲時父親去世,從父親被稱為“松石先生”而黃易字號“小松”就可以看出繼承父親的學問和遺志的決心。黃易八歲能詩,《山東兗州府運河同知錢塘黃君墓志銘》記載十三歲篆書“雲松巢”上石。

清代盛行訪碑活動,這固然影響到黃易。據陸和九統計,清代知名金石學家多達424人,著作方面也空前擴大,如乾隆之前金石著作僅67種,乾隆以後多達九百餘種。

黃易一生訪碑眾多,他在得到好的碑和拓片時有時也進行臨摹。因為他的訪碑活動多集中在山東河南地帶,碑也多數為漢碑,故而形成了他留世書法作品中隸書居多。

1758年十五歲的黃易就曾在河南訪碑,並作《登封九月十三日夜作》;1774年黃易做幕僚時在河北得漢《祀三公山碑》,也對此碑進行了臨摹,今有藏在江西省博物館的臨本,還有在《小蓬萊閣金石文字》中的摹本;1775年在揚州汪雪礓處見到《武梁祠畫像》舊拓本並題跋;1777年得《漢石經殘字》;1785年得到漢《王稚子闕》和《朱龜碑》舊拓本,寫《朱子家訓》並刻石;1786年在嘉祥發現武梁祠並主持發掘;1789年黃易與孫星衍在嘉祥訪碑,李東琪訪得《廬江太守范氏碑》,黃易助力之;1791年得《武梁祠畫像唐拓本》,目睹《趙君碑》;1792年在濟寧訪得“朱君長”三字刻石,得到《山東雲峰刻石》拓片;1793年何元錫訪得漢《孔子之墓碑》,黃易記之,黃易在曲阜得《熹平殘碑》;1796年在河南洛陽、鄭州訪碑一月;1799年訪得《衡方碑》並拓之。

2 黃易訪碑與篆刻關係

黃易十九歲開始跟丁敬學習篆刻,然而在那時他的印和丁敬風格很接近,如他十九歲所刻的《梅垞吟屋》,用刀和丁敬十分相似,這種切刀使得線條變化豐富,生辣蒼勁。黃易“陳氏八分”仿其丁敬為金農刻的“金氏八分”,黃易則把四字空間平分。看邊款內容中對八分、隸書等概念的理解證明他對書法的專研程度很深。

黃易與丁敬、蔣仁、奚岡共稱為西泠前四家,丁敬是浙派創始人,黃易、蔣仁和奚岡繼承和發揚了丁敬特點,均是切刀為主,白文印追求漢印趣味,朱文印多用繆篆和小篆文字。單是黃易的印中後期有一個新的特點,他在追求漢印的同時又加入了漢隸的筆意。對於他這種新意筆者認為最主要的原因在於黃易長期在北方活動和做官,尤其在全國漢碑最多的城市——濟寧做官,期間多次訪碑,接觸了許多漢碑與拓片。然而丁敬、蔣仁和奚岡幾人終身布衣,沒有做官,並且大多時間生活在浙江和江蘇一帶,沒有機會可以長時間接觸到漢碑。

黃易在34歲時有方“葆淳”印邊款為:以穆倩篆意,以雪漁刀法,略有漢人氣味,丁酉仲冬,小松。由此看出黃易在丁敬的影響下追求這漢代氣息。

黃易“得自在禪”這方印中,“在”字的處理方法則是受到漢隸的影響,這個“在”的弧線沒有垂到底部,這字顯然就漢隸的味道了。這方印邊款內容“漢印有隸意,故氣韻生動,小松仿其法”,這說明他在故意追求這種隸意,而不是巧合所致。在黃易隸書節臨《西嶽華山廟碑》中第四行第七個字“在”,與他印中“在”寫法幾乎一樣,所以說他的印受隸書影響很大。在“一字值百金”這方印中也不難看出是有很多的隸意,在“值”字的左邊偏旁處理上則是用的隸書的寫法,然而在篆書中單人旁不是這麼處理,前人的篆刻家也很少這麼處理。

黃易這種獨特的隸意篆刻是他的一種創新與發展,他是把漢碑中筆意加入到篆刻中去,形成了獨特的趣味,這增加了他篆刻作品的“漢味”。這些隸化的寫法,整體章法和諧統一,比較自然,各部分搭配融洽,章法布局更加活躍。只有親身經歷訪碑、研究石碑與拓片等等這些工作才能得到這種創新。

黃易篆刻中邊款數量很多,並且他獨特的隸書邊款很有特色。隸書邊款開始出現在他25歲左右,集中在35歲到40歲前後。

黃易27歲時一個邊款“庚寅長夏……”可以看出這時他的隸書邊款已經顯現出成熟的樣子,用刀方面單刀居多,章法安排和他的隸書作品如出一轍。

邊款“乾隆四十三年……”,是黃易在35歲時所刻,這時更加趨於成熟,有自己獨特風格,這時用刀雙刀表現增多,單刀變少。

黃易印宗漢,不止宗漢印,創新性的也宗漢隸,訪碑是他這種思想的重要來源。通過結合漢碑來表現自己篆刻風格,又通過篆刻向世人展示不一樣的“漢味”,是值得細細品味的。

[1] 秦明.《黃易與金石學論集》[M].北京,故宮出版社.2012

[2] 《中國歷代篆刻集萃-丁敬·將二·黃易·奚岡》[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

[3] 趙海明.《印章邊款藝術》[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

[4] 薛龍春.《鄭簠研究》[M]北京,榮寶齋出版社.2007

[5] 趙昌智、祝竹.《中國篆刻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6] 黃惇.《中國古代印論史》[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4

[7] 韓天衡.《歷代印學論文選》[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1999

姜海濤(1990-),漢族,山東兗州人,湖北美術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書法與篆刻研究。


erweima_wbz印譜.教程.技法 - 分享

加微信獲取:wenbaozhai365

發表回復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