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秦詔版一脈相承的西漢金文,漢代鍾銘文欣賞,率真稚拙

西漢(公元前206年一公元8年)漢代政治比較安定,經濟發展迅速,國力張盛。文化藝術得到長足發展,西漢時篆書仍為官方正體,但其地位受到隸書的挑戰。西漢時期日用銅器日漸廣泛應用,青銅器皿上多為素麵,紋飾日漸簡樸,銘文漸短。內容一般記載器物的名稱、製作年代、重量、容量、管理者等。

這上面的文字字體雖說承襲秦制度,雖用的是篆書,但明顯隸化,字體方正、體勢較開闊,無論筆畫、結字都一反秦小篆的常規,筆畫細勁瘦硬,但筆勢流動,一些字形大小及布白參差錯落,率真稚拙,氣韻散漫,充滿淳樸古質之氣,用筆沉穩爽利,不假雕飾,於方正的字形中運用方折的筆畫,撐滿字格,這種篆書的新面目,為後來的書家所重視。

西漢 建昭三年鍾銘 北京保利藝術博物館藏

此器腹刻銘兩處有兩處,其中一處銘文5行23字,篆書“漕銅鐘容石廿枚重卌斤建昭三年魯十六年四月受殿中”,此銘文見於保利藝術博物館” 保利藏金”。

銘文:漕銅鐘容石廿枚重卌斤建昭三年魯十六年四月受殿中

西漢 陽信家鍾銘 陝西茂陵博物館藏

《陽信家鍾銘》是西漢中期的一件銅鐘,1981年出土於陝西興平茂陵一號無名氏冢一號從葬坑中,現藏於茂陵博物館。在這口銅鐘的肩部寬帶紋飾上,刻有銘文6行12字,為小篆體勢,字形扁方、刻畫凝重方整,與秦代詔版、權量上的文字一脈相承,也與傳世漢代印章上的“摹印篆”書法風格相似,是漢代金文小篆書法作品中規矩一路的典範之作。

銘文:陽信家銅鐘容十什重卌九斤

西漢 《上林共府銅升銘》拓片

初元三年(公元前46年)刻

這是西漢時容量為 1升的銅量器。全長16厘米,高4.5 厘米,口徑9.2厘米,容積為200毫升。器形為圓口、平底,有柄,外壁刻銘文 4行;“上林共府,初元三年受琅玡。容一升,重斤二兩,工師駿造。”“琅玡郡”秦置,在今山東諸城。“初元三年”(公元前46)為漢元帝時。“工師駿”為監製者。此器容積與秦代保持一致。現藏天津市藝術博物館。

銘文:上林共府,初元三年受琅玡。容一升,重斤二兩,工師駿造。

西漢 壽成室鼎 元延二年(前11年) 資料不詳

銘文:夀成第廿至卅,夀成室銅鼎容一斗二升並重十二斤六兩元延二年少府真為內者造守嗇夫福掾建令相省

這裡僅選錄部分資料,還有大量銅鏡、洗、鈁等器物上的文字,也值得探究。

西漢 元始四年鈁

西漢 上林鑒

西漢 文帝九年鐃 天光六年(前129)廣州南越王博物館藏


erweima_wbz 篆刻小站 ...

學習交流微信號:wenbaozhai365

發表回復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標註